依沙蘭按摩的境界 霧中行舟

依沙蘭按摩的境界 霧中行舟/ 溫佑君  (20050113) 轉載自中國時報

依沙蘭按摩源起於現代人身體和靈魂一樣破碎的六○年代,透過集思廣益,整合出一種不拘形式的手法,可以帶給人滋潤性的觸覺經驗,以及任何按摩都達不到的整體感。

「準備好了就開始!」

我雙手抱胸,低聲宣佈。每張按摩床前的芳療師緩緩就定位,像樂團指揮一樣舉起手臂,視線也如同盯著樂譜架般投射在按摩床上。毛巾覆蓋的人體,對芳療師來說,就是首未知的樂章,她靠觸覺讀譜,然後用自己身體演奏。是的,按摩並非服侍人的工作,而是一場與受作者身體唱和的樂舞,至少在我們的按摩課裡是這樣的。而這些泰半具有大學學歷的芳療師,即將要接受依沙蘭按摩手法的考試。依沙蘭按摩被她們當作一個里程碑,能做依沙蘭按摩的芳療師,就像能跳吉賽兒的芭蕾伶娜(雖然就其意涵與影響而言,依沙蘭按摩更像鄧肯的現代舞)。所以不光是受試的芳療師如履薄冰,「旁聽席」上還坐了兩排一樣戒慎恐懼的觀摩同學──她們究竟能做出什麼樣的依沙蘭來?主考的我比誰都緊張。

但是,她們一出手就讓我期待落了空。依沙蘭按摩與其他按摩的差異,從開始便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它是由按摩毛巾起的頭。所謂按摩毛巾,其實就是隔著毛巾撫觸受作者的身軀,而不像一般按摩那樣立即翻掀、直擊。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他的城堡,從社會化的過程裡,人不斷鑿深護城河、築高箭垛、增厚城門,以隱藏住在裡頭的靈魂。人們不明白的是,在獲得安全感的同時,他也囚禁了自己的自由。依沙蘭按摩是最能突破這種困境的手法,所以它從這層具體呈現隔闔感的毛巾開始按摩起,提醒受作者,他和這個世界是有距離的。毛巾是一種象徵,象徵同時阻斷人向外與向內聯結的那道牆,他自己的身體。

因此,芳療師的手應該做出斥候的表情。她必須泅泳過城塹深溝,攀岩探壁,偵察任何可能的縫隙,好潛入靈魂的秘道。但此時芳療師的手都只在平面上滑動,彷彿眼前的萬仞高牆並不存在。如此一來,受作者或許可以獲得安慰與呵護,但他將意識不到那個界限。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自己的界限,也就無從超越那個界限,不管再怎麼按摩,他的身體仍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僅有一位芳療師動作比較「立體」,她是裡面最資深的Gloria。Gloria表現出登山家的冷靜與審慎,看她的手形,你會覺得毛巾下面是橫亙千里、地勢起伏的崇山峻嶺。受到如此對待的受作者,才有機會開始思索自己生命的厚度,以及身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為什麼其他芳療師做不出這種感覺?因為教她們的學姐,甚至教她們學姐的美國老師,都不曾跟她們討論依沙蘭按摩的意義。其實,一般人教按摩或學按摩,是不會去討論「意義」的。而尋求按摩慰藉的客人,更不會想到按摩還有什麼「意義」。但是,少了這層意義,芳療師就成了徒具工具理性,而喪失價值理性的工匠,按摩也不可能成為一門藝術。意義的獲取,不一定靠傳授而來,只要處於活潑流暢的身體狀態,都可憑藉想像力與直覺追尋。所以,同樣沒聽過依沙蘭按摩的意義,Gloria還是做得出那麼層次豐富的動作。對身體工作者而言,做得到自然比說得出更為重要。

依沙蘭按摩源起於六○年代的美國舊金山近郊。那是個反戰的年代,人權運動的年代,鮑伯狄倫的年代,存在主義的年代,一言以蔽之,是個顛覆與晃動的年代。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下,許多有心探索人類潛能的肢體治療師,群聚太平洋岸溫泉區的Big Sur,希望共同開創出一種更為人性導向的身體療程。他們清楚地覺察到,在機械文明與各類意識形態的切割下,現代人的身體和他的靈魂一樣破碎。透過集思廣益,這些肢體治療師真的在那個雲山霧罩的海岸,整合出一種不拘形式的手法。這個手法可以帶給人滋潤性的觸覺經驗,以及任何按摩都達不到的整體感。

●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

然而,在成就那渾然天成的整體感之前,還必須穿越一段不破不立的過程。所以你會在依沙蘭按摩裡經歷一些體操似的動作。比如說,芳療師會輕輕托起你的足踝,慢慢抬高你的雙腿,然後看似不經意地前後晃動你的身軀。這類動作如果做得不好,感覺簡直就像把屍體送進冰櫃。另一種不幸的情況是,芳療師真的變成韻律體操選手,客人的手腳在她手中,就像綵帶或是圈環一樣地被熟練操弄,美則美矣,但完全不知所云。我在這天考試裡看到的,果然也不出這兩個類型。

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意義」的脈絡中解決。所以,考試結束後,我請芳療師們思考,為什麼依沙蘭按摩裡會出現這樣的動作?有人說這樣可以舒緩客人身體,鬆動緊繃的肌肉骨骼。這話說得沒錯,可惜講的純粹是作用,還是沒能點出它的意義。其實它和撫觸毛巾一樣充滿象徵意義,它要撼動的是那個自以為牢不可破的城堡,那個由各種僵直的信念與刻板的教條加持著的城堡。但真正需要解放的不是身體,而是腦袋。我們的每一塊肌肉都受到神經支配,你認為又是誰在指使我們的神經呢?一個誕生於晃動年代的手法,怎麼可能不去晃動長久被視為不可動搖的秩序與體系?

經過這種晃動,震碎你偽裝堅硬的外表,才能展開一場直指本心的冒險。說是冒險,但受作者在當下的感受,卻是種無法言說的柔情綽態。表面上看起來,依沙蘭按摩的步驟繁複無比,在初學者眼中宛如不斷變換舞步的國際標準舞。但如果嚴格分析,它其實就靠長推這麼一個經典動作縱橫全場。長推本是一般按摩的入門基礎,卻在依沙蘭按摩裡點石成金,使人飛升至輕雲蔽月的髣髴裡,與流風迴雪的飄颻中。而依沙蘭按摩之所以是依沙蘭按摩,關鍵也就在這髣髴與飄颻。

舉例來講,一般的長推頂多是一口氣用雙手撫滑整個背部,或是中途換口氣,由腳底推移至大腿的頂端;但依沙蘭按摩卻要我們縱走身體側邊的那一整片斷崖,從足踝綿延到腋下。想完成這一個史上最長之長推,必得仰賴左右開弓的技巧。也就是說,芳療師應該站在受作者身體的中段(大約是臀部),大幅張開雙臂呈180度,然後一手自臀順流至腳、另一手自臀上游至腋下,一左一右地交替進行。它的難度在於意境,而不在動作本身。芳療師需要做到「一水護田將綠繞」的細密潺流,受作者才可能置身「兩山排闥送青來」的風景裡。

雖說難度在於意境,但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我看過做得最好的長推,仍出自基本動作最紮實的芳療師。當所有人開始演繹上述那段按摩章句,我嘆了一口氣,在評分表上一個一個寫下「刻意求工」、「花拳繡腿」之類的評語──直到,目光轉到最角落的Monica身上。她這個人沉靜內向,工夫雖深,但並不耀眼。可是就在那一刻,她彷彿化身「諾瑪」裡著名詠嘆調Casta Diva的音符,一舉手、一投足,都沐浴在銀色的月光下。做到那個左右往返、逡巡回顧的動作時,她的臉龐流露出一種「中心悁悁」的表情。我看得呆了,逐漸濕潤的眼眶裡,浮現詩經陳風裡的一個畫面: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貼近人性的感傷

這就是依沙蘭。按摩的最高境界,藝術的最高境界以及存在的最高境界,都在這種無盡的追求裡。生命的真相是,我們隨時都可能會面對龐貝的火山與南亞的海嘯,無論是實質上的或是象徵意義上的。任何追求都可能徒勞無功。可是,沒有追求的生命就像一盤忘了加鹽的菜餚,而且,沒有變化的生命不就等於死亡?在這樣的兩難中,「人性」被撞擊了出來。因為當我是隻恐龍時,我即生即滅,沒有妄念;當我是西天神佛時,我不生不滅,也沒有妄念。然而,當我是個凡人,當我是薛西弗斯的時候,我用猙獰扭曲的肌肉頂住巨石,舉步維艱地把它推往山巔,然後又眼睜睜見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滾下山去。此時,我的妄念支撐著我,讓我咬牙鼓起全身之力,一而再,再而三地,滾落,長推,滾落,長推……

所以,依沙蘭按摩不是個快樂的按摩,它充滿貼近人性時的感傷。它揭露我們一切熱望與狂想的荒謬性,以及接受這種荒謬性的勇氣與尊嚴。這也是依沙蘭按摩真正困難的地方。無論它在形式上如何雲淡風清,它的本質仍是薛西弗斯的長推,是那個凝重、無盡的追求。最後講評時,我告訴在場的芳療師,Monica能掌握這個按摩的精髓,是因她心中有一個洞。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洞,只是大家總迫不及待要填平它,結果為了規避滾落的命運,我們反而喪失長推的力量。

Monica感傷的依沙蘭,讓我想起一年前的一場手法考試。那是我第一次看這些芳療師做依沙蘭,她們大概都擔心自己過於生澀,所以全做成了烤太久的小羊排,一點也不多汁。唯一一個沒讓自己「乾掉」的是Sabrina。她的按摩一向跟她的身形一般短小精悍,做起瑞典式按摩尤其迅捷勇猛,怎麼樣也沒辦法把她跟髣髣飄颻想在一塊兒。可是那天在考依沙蘭的時候,Sabrina的姿勢透出一股淡淡的哀愁,長推做得宛如霧中行舟,美的像一場夢!跟她搭檔的同學起身後一臉感動,Sabrina卻不知自己是怎麼做到的。

正因為她「不明瞭」,她才做得到。Sabrina是少數能夠用身體思考的芳療師,這話的意思不是說她沒有大腦,而是她夠質樸,可以逃脫皮質造作的陷阱。在參加那場考試前,她剛為自己長達一年的坦率示好劃下休止符,因為那個漂亮的男孩子終於做了別的選擇。這個小女孩並沒有崩潰,也沒有強顏歡笑,而是帶著她的遺憾繼續憧憬未來。她也把這種能量灌注在她的按摩裡,讓這個生命經驗鼓舞她的受作者。這才是依沙蘭按摩真正迷人之處:它是薛西弗斯講給其他薛西弗斯聽的神話,它是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的一個完美的逗點。

(溫佑君,大學在台灣讀社會學理論,研究所在英國念哲學,同時修習芳香療法,回國後也以此為職,目前擔任芳療講師。)轉載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smp1/post/1244016132

身心再平衡按摩

學習並運用身心再平衡按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已經第15年了,先不說時間長短,單論這門”技巧”體驗給我的幫助實在太多太多,就我的淺薄見聞,單純身體的治療的方法日新月異、融合身、心的技巧也是五花八門,但是真正在個案中提升修為、開發自身的靈性、把按摩當作是修行法門的身心再平衡,實在是彌足珍貴。

大道至簡,為道日損。身心再平衡按摩以全身筋膜平衡為基礎,融入覺知、開放、流動、創意、遊戲等品質,將碰觸昇華到兼具開闊又細緻,觀身心全貌而與之互動,讓心感覺到心、身體感覺到身體,好簡單卻又蘊含玄妙的變化,且適合與芳香療法、物理治療、放鬆訓練等照護技巧互相搭配,增幅效果。

當年第一次受訓的景象歷歷在目,時至今日回想起來,上課期間的每一次靜心和學習都對我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在施作按摩時腦海裡也常常憶起當時老師的提示,讓我因而不斷進步。很高興Nancy姐這麼多年一直不間斷開課,培養很多人才,提升身體工作者的品質,對了,提升品質就是我對身心再平衡按摩的一句總結,包涵技術、態度甚至整個人都會因為學習身心再平衡按摩而得到昇華。

我的老師尼騰年紀越來越大,加上多年來都沒有開師資班,所以儘管已經有40年的歷史,但身心再平衡按摩這門藝術也不知道能夠傳承多久,所以有緣接觸的朋友們如果條件允許,都可以來學習身心再平衡按摩,不一定要成為專業的按摩師或療癒者,只要參加並臨在,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習MSS課程

差一點就沒上到這堂課了,所幸最後能夠成行。

三天課程結束感想就是「還好有來」。最近才知道雪莉·薩爾曼Shirley Sahrmann在物理治療界的重要性,其屬於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是「美國三大醫學院」之一,可以說是很多近代物理治療學派的祖師奶奶。

這次由台灣物理治療學會邀請到團隊中的芮妮·艾文斯Renee Ivens來台,講授運動相關症狀系統(Movement System Syndrome, MSS),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累積了大量實證文獻研究和臨床經驗,釐清我許多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觀念,也補足了徒手和運動治療的理論基礎和實用技術。

我喜歡以及信賴有傳承的技術,因為歲月能夠淬煉出真正對人有幫助的方法,在這個充滿療癒流派百家爭鳴的時代中,Shirley Sahrmann與其徒子徒孫無疑是一股清流,有著扎實的底蘊及願意分享的心,實在是令我欽佩不已。

從畢業後所參與的外師課程一直是來自歐洲,內容偏向非主流醫學,今日終於上到美國老師的課程,而且是物理治療專業,值得紀念,期待明年的延續課程,也要準備開始念書了!

工作室搬家

2002年我開始在肯園的芳療師工作,2010年學習奧修能量平衡個案,經過數年的沉澱和工作轉型,2015年成立了雷門的能量平衡個案工作室,今年2024年工作室因為漏水長達兩個月的緣故不得不搬家,幸好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地點。

昨天正式離開近10年的環境,坦白說由於太過忙碌的緣故我並沒有特別傷感或遺憾,回想起來這個小空間曾經含納許多人事物,有來自歐洲、美洲、中國、香港等不同地方的案主,我的老師尼騰Neeten也在這邊給過個案,我也在這邊給過能量平衡、頭薦骨、日式面部按摩、靈氣、般尼克療癒等不同個案,閱讀過很多身體、陪伴過許多心靈。這裡也當過教室,舉辦過好幾種課程,除了我的按摩課之外,主要是我太太的生命靈數、塔羅、催眠還有其他手作課程,我的孩子也在這邊上過家教課。有一陣子我也在這邊接了不少兒童的個案,跟這些小孩工作讓我學到很多,非常感謝他們和他們的家長。

這個空間承載了許多情感,我們都很用心在維持、護持它,有一陣子我很投入在淨化空間上,包含燃香、精油薰香、能量噴霧、清除負面訊息,我常常在一天的個案結束時深深感謝這個空間,包含浴室。當然我們也遇過一些困難,因為舊工作室旁邊有兩間餐,加上屋齡已經四十多年,所以有衍伸的一些相關問題,我們也是一一克服。有一段時間孩子放學的時候會來這邊玩耍,朋友也會來聚會聊天,他們都很喜歡待在這裡,充滿歡笑和淚水的回憶。在退租當天房東也很驚訝我們把屋況維持的這麼好,聽到她這樣說我感到很欣慰。

新工作室來的很快,我和太太看了第一間房子就決定租下了,這個空間比較大,採光也比較好,目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力在整理,相信這裡會承接之前的美好,繼續創造更多很棒的回憶。

參加體現意象工作坊的筆記

以下是我整理參加體現意象工作坊的部分筆記與心得,之前還寫過跟羅伯特·博斯納克學習體現意象複雜理論應用於身體工作

博斯納克(Robert Bosnak)作為一位榮格學派的學者,十分贊同榮格「創立自己的想法」的觀點。他認為,深入學習的精髓就在於能夠「創造你自己的想法,並推翻你老師的概念」,就像榮格所做的一樣。

他認為,探索自我的獨特性固然重要,但这並非始於榮格。早在二世紀,新柏拉圖主義者們就已踏上這條「尋根之旅」。榮格對此也心知肚明,他曾說過:「感謝上帝,我不是榮格學派的人。」

榮格早期對意象充滿興趣,尤其在紅書時期。然而,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他後期發展出一套「萬物合一」(一元論)的理論,並提出了「Self」的概念來涵蓋所有面向,例如陽性與陰性、光明與黑暗。這種一元論的觀點,如同物理學界的大爆炸理論,雖然影響深遠,卻也隱含著理論上的矛盾。此外,「簡單優於複雜」的原則也與之產生衝突。

如同 1960 年代的解構主義風潮以及後殖民時代多元文化的興起所揭示的,真理並非只存在於西方文化之中,也不應試圖以單一理論解釋所有現象。1968 年的學生革命更喊出「從意象(想像力)到力量」的口號,強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真實。如同眾神之中,即使有一位神宣稱自己是唯一真神,其他神祇依然存在。

身為現象學家的希爾曼(James Hillman)反對這種一元論的解釋。他認為,不應試圖以單一理論解釋所有現象。希爾曼是一位極具革命性的思想家,他將人們從僵化的理論中解放出來。他如同 1960 年代的學生們一樣,對任何「宏大敘事」都抱持懷疑態度,認為真理存在於多元的視角之中。

希爾曼在 1970 年代的研究中探討了「永恆少年」的概念,強調能量與活力,而非一味追求紮根與成熟。他認為,意象至關重要,積極想像也由此而生。

博斯納克和柯賓的關係

博斯納克於 1971 年在一場會議中遇見柯賓(Henry Corbin),並在 1971 至 1977 年間與他進行多次對談。柯賓是一位研究伊斯蘭神秘主義的學者,他曾詮釋博斯納克的一個夢境,柯賓認為,夢境中的白色城市象徵著「想像世界」(mundus imaginalis),一個由光構成的真實世界,它超越於物質世界和抽象的心靈世界,存在於兩者之間。

身體作為體驗意象的媒介

博斯納克指出,我們應以身體作為媒介來體驗意象,透過身體感受讓原型心理學中的意象浮現。「原型心理學加上身體工作」即構成體現意象(Embodied Imagination)學派的核心思想。身心靈不再分離,情緒不只存在於心靈,身體會先於意識做出反應。

他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 1870 年代提出的觀點為例,說明我們之所以感到害怕,是因為身體先做出了逃跑的反應。例如,在森林中遇見熊,我們會先逃跑,然後才知道自己害怕。這是因為視覺系統中,一條路徑通往杏仁核,引發快速的情緒反應;另一條路徑則通往視覺皮質,提供更精確的訊息處理。

感受身體對夢境的回應

我們可以透過感受身體對夢境的回應,將這些身體反應視為訊息,並運用「體現的智慧」來理解夢境。身體的反應往往比意識更快。博斯納克曾與演員合作,學習他們如何運用身體進入角色,並將這種方法應用於夢境工作。他甚至在好萊塢開設了一間診所,並參與了奧斯卡獲獎電影《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的製作。

體現意象練習

博斯納克在工作坊中引導學員進行體現意象練習:從 10 倒數到 0,感受身體,進入催眠狀態,回到最近的一個夢境,並體驗夢境中的身體感受。夢境中的身體與現實中的身體是不同的。最後,從 1 數到 10,回到現實。

體現意象與原型心理學

我們應該同時體驗不同的感覺,而非只專注於單一感受。當我們能夠同時承接不同的狀態在身體中,就是在實踐原型心理學和體現意象。

練習與意象對話後的改變

自從七月底跟Erin Riley老師學習身體情緒釋放(SomatoEmotional Release, SER)技術後,雖說有累積個案,但收穫最多的還是跟自己的意象(image)對話,因為在那之前有學習過 措尼仁波切微細身課程的與美麗怪物的對話,在那之後又參加了羅伯特·博斯納克(Robert Bosnak)的體現意象(Embodied Imagination, EI)工作坊,所以我的內在有很大一部份在移動著,我因此轉移注意力到真正關心我的人身上,放掉很多人際關係上的期待,我覺得多年未碰觸到的主心骨漸漸清晰, 內在小聲音也變得安靜許多,於是我開始嘗試一些以前沒做過的事。

首先我和家人到KTV唱歌,透過音樂回味了青春期的記憶,回想起自已不擅於經營朋友和親密關係,和錯過了許多珍貴的相處機會。然後第一次到小巨蛋現場看羽球公開賽,恰巧遇到戴資穎和周天成都有參賽,感覺非常新鮮和精彩。後來又買票看職棒,剛好看到中信兄弟周思齊引退賽,還有五月天在大巨蛋的演出,現場被四萬人的情緒感染,激動的眼淚不禁流下。

經過了這些體驗,我開始學習珍惜身邊的人,倒不是說要創造美好回憶,而是領悟到累積小小的開心能夠讓親密關係維持更久,只是每天時不時比一下愛心的手勢,竟然就產生了蝴蝶效應,讓我很驚訝。除此之外我在溝通時多了一點笑容和幽默,這也帶來驚奇的結果。總之當我做了與意象對話的練習後,有一些改變發生了,這些改變對我來說是正面的,而且是我以前刻意想要達到,但是沒成功過,現在透過愛心手勢和開心闡述就意外地讓結果變好,真是神奇。

不過在一連串改變之後,我陷入了休息期,也就是休假時一直看動畫和美劇,好像要把之前沒看過的、不用動腦的劇集補完,原本想考的博士班、碩士班和每日定期行程都沒動力執行,所以目前我還在觀察中,不知道接下會發生什麼呢?

濾鏡

現在回想起來,我從小就是高敏兒。

因為過度敏感的關係,我很容易患得患失,遇到比較強烈的刺激時,與其憤怒暴走,我通常會選擇壓抑、退縮;遇到困難的事情時,我常常也會陷入恐懼、逃避的情緒。最可怕的是,我從前無法接受別人的憤怒,對這方面的包容性非常差,這些情況都曾經在我的生活和心理掀起過巨浪。

我曾經看過 宗薩欽哲仁波切的一篇文章寫著「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覺得特別有道理,實相無法由肉眼所見,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的所見都是透過某些執著而來,每個人依據自己的認知和經驗,以不同觀點解釋相同事物。然而儘管我知道這個事實,也常常練習這個觀念,但情緒還是時不時會被影響。

直到我接觸了攝影,相機在接觸強光時通常會造成過度曝光,這個時候就需要濾鏡或稱減光鏡來將進入鏡頭的光線減少。另外一個情境是如果拍照時需要營造不同氛圍時,可以套用不同顏色的濾鏡,來濾掉不需要的顏色光,讓想要的顏色在照片或影片中呈現出來。

因此我想到我的生活中的一切刺激,是不是也能用「心靈濾鏡」來調節一切的輸入,達到平衡、減敏感或是讓我歡喜接受的效果,轉化一切形成前進的動力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佛家講心地法門或是修心應該也是相同的方法,只是更進一步借假修真、見性成佛。我第一次聽到慈濟四神湯就被深深吸引,尤其「善解」二字,真是極高的境界啊,現在想起來,這不就是將我們的感官套上善美的濾鏡嗎?假如我們能夠練成善解大法,娑婆世界轉變極樂世界那還不是輕輕鬆鬆!

當然最高的境界還是不執著,當我們返妄歸真時,所有的妄想、分別和執著都猶如釜底抽薪般不復存在,那時濾鏡也就不需要再戴上了,但是在尚未解脫之前,還是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希望所有的刺激和輸入都能化成善美的花朵,為有限的今生增添繽紛的色彩,幫助我們直達證悟。

站著做個案

最近升降桌很流行,顯示越來越多人喜歡站立著念書或辦公,從前的觀念大多認為坐定才能進入心流的狀態,但是研究顯示久坐對健康有害,導致肌力和心肺功能下降等等,而站立及隔一小段時間變動姿勢則能夠避免這種缺點,只要每30分鐘打破久坐的狀態就能夠降低死亡率及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所以如果暫時還沒養成運動習慣的話,至少可以從不要整天一直坐著開始。

從前在肯園開始學習芳香按摩時,溫老師就很注重腿力,我們大多的手法技巧,除了頭部和胸部按摩之外幾乎都是站著做的。後來接觸奧修能量平衡個案及寧靜碰觸,尼騰和阿努也都是教我們站立做個案,只不過從小缺乏運動的我,因為動作不熟悉而緊張,加上核心肌群無力所以常常會腰痠,好在後來漸漸熟悉技巧,而能夠順暢地完成個案。後來我在跟洪宗基老師學習縱鶴拳、還有跟陳立偉老師學習太極拳時,他們都強調站樁的重要性。佛家禪宗的修行方法除了坐禪之外,也有立禪與行禪等修行方法,淨土宗裡面也有般舟三昧這種用經行和立姿作為修行的方法。

但是隨著開始自費物理治療的工作,每天服務的患者越來越多、工作時數慢慢拉長,自己就想要節省體力以便完成所有的任務,因此我把很多技巧改成坐著也能施作,甚至有點洋洋得意這種省力的方式,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基礎代謝率漸漸下降,就能體會到坐著工作帶來的弊端:腰圍變得越來越大,能量較少流動、不是很強,好像也變得較沒有耐心,心情容易低落等等。後來我就想到當初身體按摩的老師們,教的技巧都是站立著施行的,所以就洗心革面,儘量都是站著工作。一兩週後我就慢慢感受到站著工作的好處,不僅是增加全身協調和肌肉的運用,而且治療的觀點也跟坐著的時候不一樣,有較多的創意和不同觀點,這點倒是意外的收穫。

其實不僅坐著能夠節省能量,站著的時候只要善加運用放鬆和力學也能夠輕鬆地工作,而且站著除了避免久坐的缺點之外也能維持核心肌力、運用全身的協調與能量,所以往後的日子我要儘量都避免久坐工作,讓個案的品質更上一層樓。

平衡— 過猶不及

最近出現的一些事件讓我意識到自己常常會有些「偏激」,處在較極端的狀態,無論是工作或是情緒上,都有點患得患失,很容易處在天平的兩端。仔細回想,這種狀態好像由來已久,至少從國小開始,我就對失敗很不能接受,所以我只做有把握的事,因此不敢嘗試很多事物,對於沒有把握的事情,儘管當下會很美好,我會選擇不讓它發生,等到時機過了,卻又感到特別後悔,雖然能量阻塞卻已經覆水難收、無可奈何。相反地,對於特別引起我興趣的人或東西,我常常會過度投入,在做之前會非常緊張,一股腦兒又急又擔心,結局往往產生反效果,造成對方許多不便,搞砸了原本符合自己能力和條件的事。

直到2010年學習能量平衡,我才領悟到要從內在的放鬆出發,每件事情都需要空間、都需要平衡,但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於是在一次次的動態、靜態和生活上的靜心禪修裡,一再再磨練心性和習氣,每一次都有收穫、都改了一點,十多年了,經歷了很多人事物的變化,還是發現有這樣的隱性習慣,果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然而雖然還未完全修正,其實我已經和從前大不相同,懂得刻意慢下來、時時提醒自己放鬆,但是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例如新患者、上課學習新的技巧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心急的情況。

例如一位新患者或是案主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會急著想要找出他的問題所在,而不是真的「看見」他,找到問題的原因或根源之後,我又會急著要消除病因,而用了比較積極(其實好像有點激進)的技巧或態度來處理,所以有時候患者回去的前幾天會覺得很痛,這是我要改進的地方,否則在還沒感受到效果前就先被嚇到,不是好主意。

很高興在我46歲的時候再次發現這個習氣,當了六年的物理治療師,希望從今天開始能夠找到內在的平衡。

如何培養信心

在大遍智龍欽巴尊者所著《七寶藏論》中,如何培養信心這個主題被廣泛地討論,特別是在「第一種珍寶:信」的章節裡。以下將詳細說明培養信心的方法:

1. 聽聞佛法

  • 聽聞正法:聽聞佛陀所教導的正法,能讓我們了解佛法的真理和利益,從而生起信心。
  • 聽聞善知識的教導:聽聞具德上師的開示,能幫助我們理解佛法的深義,並從他們的證悟經驗中得到啟發,進而增強信心。
  • 聽聞佛菩薩、聖者的故事:聽聞佛菩薩和聖者的故事,可以激勵我們,讓我們相信透過修行,我們也能達到同樣的成就。

2. 如理作意(正確的思考和思惟)

  • 思惟佛陀的功德:思惟佛陀的圓滿智慧、慈悲和功德,能讓我們對佛陀產生敬仰和信心。
  • 思惟佛法的甚深義理:深入思考佛法的教義,如因果、輪迴、無常等,能讓我們對佛法生起信心。
  • 思惟三寶的功德:思惟佛、法、僧三寶的殊勝功德,能讓我們對三寶產生信心。

3. 觀察

  • 觀察佛陀的聖蹟:親自前往佛陀曾經居住、修行和弘法的地方,或者瞻仰佛陀的舍利子等聖物,能讓我們感受到佛陀的存在和加持,從而增強信心。
  • 觀察善知識的行為:觀察具德上師的言行舉止,他們如何以佛法指導生活,並從他們的行為中學習和得到啟發,進而增強信心。
  • 觀察佛法對眾生的利益:觀察佛法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相信佛法的真實性和力量。

4. 修行

  • 依教奉行:依照佛陀的教導去修行,如持戒、禪修、培養慈悲心等,當我們在修行中體驗到佛法的利益和轉變,信心自然會增長。
  • 懺悔業障:透過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清淨我們的心靈,使我們能夠更清晰地領受佛法,進而增強信心。
  • 積累福德資糧:透過布施、供養、持戒等善行,積累福德資糧,使我們的心靈更為清淨和穩定,有助於我們生起和增長信心。

5. 恭敬

  • 對佛菩薩恭敬:對佛菩薩保持恭敬心,如禮拜、供養、讚歎等,能讓我們與佛菩薩建立更深的連結,從而增強信心。
  • 對善知識恭敬:對具德上師保持恭敬心,聽從他們的教導,依教奉行,能讓我們得到他們的加持和指導,進而增強信心。
  • 對佛法恭敬:對佛法保持恭敬心,珍惜和尊重經典,並努力學習和實踐,能讓我們更深入地領悟佛法,進而增強信心。

總結

《七寶藏論》強調信心對於修行之重要性,並提供了多種培養信心的方法。透過聽聞佛法、如理作意、觀察、修行和恭敬,我們可以逐步建立和增強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使我們在菩提道上更加堅定和精進。

參考:《七寶藏論》
編輯:Ge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