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整理參加體現意象工作坊的部分筆記與心得,之前還寫過跟羅伯特·博斯納克學習體現意象和複雜理論應用於身體工作:
博斯納克(Robert Bosnak)作為一位榮格學派的學者,十分贊同榮格「創立自己的想法」的觀點。他認為,深入學習的精髓就在於能夠「創造你自己的想法,並推翻你老師的概念」,就像榮格所做的一樣。
他認為,探索自我的獨特性固然重要,但这並非始於榮格。早在二世紀,新柏拉圖主義者們就已踏上這條「尋根之旅」。榮格對此也心知肚明,他曾說過:「感謝上帝,我不是榮格學派的人。」
榮格早期對意象充滿興趣,尤其在紅書時期。然而,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他後期發展出一套「萬物合一」(一元論)的理論,並提出了「Self」的概念來涵蓋所有面向,例如陽性與陰性、光明與黑暗。這種一元論的觀點,如同物理學界的大爆炸理論,雖然影響深遠,卻也隱含著理論上的矛盾。此外,「簡單優於複雜」的原則也與之產生衝突。
如同 1960 年代的解構主義風潮以及後殖民時代多元文化的興起所揭示的,真理並非只存在於西方文化之中,也不應試圖以單一理論解釋所有現象。1968 年的學生革命更喊出「從意象(想像力)到力量」的口號,強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真實。如同眾神之中,即使有一位神宣稱自己是唯一真神,其他神祇依然存在。
身為現象學家的希爾曼(James Hillman)反對這種一元論的解釋。他認為,不應試圖以單一理論解釋所有現象。希爾曼是一位極具革命性的思想家,他將人們從僵化的理論中解放出來。他如同 1960 年代的學生們一樣,對任何「宏大敘事」都抱持懷疑態度,認為真理存在於多元的視角之中。
希爾曼在 1970 年代的研究中探討了「永恆少年」的概念,強調能量與活力,而非一味追求紮根與成熟。他認為,意象至關重要,積極想像也由此而生。
博斯納克和柯賓的關係
博斯納克於 1971 年在一場會議中遇見柯賓(Henry Corbin),並在 1971 至 1977 年間與他進行多次對談。柯賓是一位研究伊斯蘭神秘主義的學者,他曾詮釋博斯納克的一個夢境,柯賓認為,夢境中的白色城市象徵著「想像世界」(mundus imaginalis),一個由光構成的真實世界,它超越於物質世界和抽象的心靈世界,存在於兩者之間。
身體作為體驗意象的媒介
博斯納克指出,我們應以身體作為媒介來體驗意象,透過身體感受讓原型心理學中的意象浮現。「原型心理學加上身體工作」即構成體現意象(Embodied Imagination)學派的核心思想。身心靈不再分離,情緒不只存在於心靈,身體會先於意識做出反應。
他以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 1870 年代提出的觀點為例,說明我們之所以感到害怕,是因為身體先做出了逃跑的反應。例如,在森林中遇見熊,我們會先逃跑,然後才知道自己害怕。這是因為視覺系統中,一條路徑通往杏仁核,引發快速的情緒反應;另一條路徑則通往視覺皮質,提供更精確的訊息處理。
感受身體對夢境的回應
我們可以透過感受身體對夢境的回應,將這些身體反應視為訊息,並運用「體現的智慧」來理解夢境。身體的反應往往比意識更快。博斯納克曾與演員合作,學習他們如何運用身體進入角色,並將這種方法應用於夢境工作。他甚至在好萊塢開設了一間診所,並參與了奧斯卡獲獎電影《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的製作。
體現意象練習
博斯納克在工作坊中引導學員進行體現意象練習:從 10 倒數到 0,感受身體,進入催眠狀態,回到最近的一個夢境,並體驗夢境中的身體感受。夢境中的身體與現實中的身體是不同的。最後,從 1 數到 10,回到現實。
體現意象與原型心理學
我們應該同時體驗不同的感覺,而非只專注於單一感受。當我們能夠同時承接不同的狀態在身體中,就是在實踐原型心理學和體現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