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達.羅夫(Ida Rolf)的故事

前言

熱愛身體工作並以此為職業的我,對於奧修能量平衡個案的源頭 ── 羅夫結構整合療法(Rolfing®)非常重視,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其創始人愛達.羅夫(Ida Rolf)博士的生平故事,於是今就網路上搜尋到的文章將以整裡,希望能一窺大師的學思歷程和風采,讓我能夠追隨大師的腳步,不斷前進。以下就是我整理出來她的故事:

愛達.羅夫:跨越科學與人文的身心療癒先驅

在20世紀健康科學的殿堂裡,有這樣一位非比尋常的傳奇女性。她憑藉著旺盛的求知慾和不屈的創新精神,以一己之力開創了「羅夫結構整合療法」(Rolfing®)。她將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相融合,揭示了人體結構與重力場的奧秘。她視身心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尊嚴地活著」的深刻內涵。這位開啟身心療癒新紀元的偉大先驅,就是愛達.羅夫(Ida Rolf)博士。

成長篇:薪火相傳的猶太移民之家

1896年5月19日,愛達誕生於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父親伯納德.羅夫是位嚴謹的土木工程師。受父親影響,愛達自幼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愛達在25歲時和她的青梅竹馬沃爾特.德默梅爾結婚。由於已有以羅夫為名的博士學位,且已在洛克菲勒研究所開始事業,因此愛達保留了娘家姓,這在當時實屬罕見。沃爾特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兩人志趣相投.他們在紐約格林尼治村開始了共同生活。8年後,愛達的雙親相繼去世,留給她一處位於長島斯托尼布魯克的濱水房產。愛達與沃爾特對這房產進行了修繕擴建,隨後舉家遷入,開啟了新的篇章。愛達先後育有兩子。儘管在事業與家庭的兼顧上困難重重,但在丈夫的支持下,愛達依然堅持追求學術理想。

這段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沃爾特的遊艇在狂風巨浪中失控,險些撞毀在斯托尼布魯克的海岸上。機敏果斷的愛達冒著風雨,及時跳上另一艘小艇,奮力將遊艇拖回了港灣,由此可見愛達勇敢果決的個性。

1939年,愛達一家搬至距紐約更近的Manhasset,不僅縮短了沃爾特每日2小時的通勤時間,也讓孩子們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

愛達51歲時沃爾特不幸因心臟病去世。頓失摯愛的愛達並沒有被悲痛擊垮,她獨自撫養14歲的Richard和13歲的Alan。儘管生活拮据,但她像所有母親一樣,細心呵護、支持孩子,幫助他們確定職業道路,並提供大學教育。Alan回憶母親是”支持、關愛、鼓勵、不帶情緒、不加批判的。需要她時她總在,不需要時她從不打擾。”日後,大兒子理查德成為了著名的整脊療法醫師和羅夫治療師,在愛達的悉心教導下薪火相傳,繼承了母親的事業。

1950年代末,Ida賣掉長島的兩處房產,搬到紐約河濱大道的一處公寓。她熱愛陽光,喜歡眺望哈得孫河的夕陽。10年後,她又遷居新澤西Blackwood,與Richard一家為鄰。這段時期她常去歐洲和加州,教授結構整合課程,培養眾多學生。

愛達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她在76歲高齡時堅持走懸崖小路,只為欣賞大海。”生命在於冒險”是她的格言。她的兒子形容她”言語不多,但字字珠璣。從不說人壞話,但對自己和他人要求極高。”

學習篇:跨學科融合的旅程

愛達的求學之路堪稱一部跨學科融合的傳奇。20歲時她以優異成績從巴納德學院畢業。4年後,她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化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的傑出校友。畢業後,愛達進入洛克菲勒研究所工作,潛心鑽研脂質化合物。年僅26歲的她就晉升為該所副研究員(Associate),成為該所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然而,實驗室的成就並未讓愛達滿足,愛達開始向瑜伽大師皮埃爾.伯納德(Pierre Bernard)學習瑜伽,領悟到身心一體的真諦。

1927年愛達辭去研究所職務,展開長達數年的遊學之旅,曾在美、英、法、瑞士等地的大學研修物理學、齒輪力學、人體解剖學等學科。31歲的她遠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數學和原子物理。在瑞士期間,愛達師從當時享譽歐陸的解剖學家尤金.穆肖特(Eugène Mouchotte)博士,系統學習人體結構、肌筋膜系統與內臟器官的空間關係。穆肖特精湛的解剖學造詣給愛達留下深刻印象,為她日後創立Rolfing奠定關鍵基礎。

在日內瓦期間,她接觸到順勢療法,對這種溫和的自然療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一時期,為尋求自我與家人健康之道,愛達拜盲人整骨醫師莫里森(Morrison)為師,鑽研手法治療,並涉獵脊骨神經醫學、亞歷山大技巧等多種療法。

好奇心驅使愛達投入大量時間鑽研人體奧秘。每當自己或家人遇到健康問題,她總是專注尋求解決之道,樂於嘗試新方法。睡眠很少的她,晚上總在認真閱讀學術著作,清晨又比孩子們早早起床。在實踐中,愛達始終堅持科學態度,但許多突破來自直覺和洞察。例如,丈夫曾在加拿大落基山蜜月露營時從馬背摔下,她由此對扭傷和癒合產生興趣,進而探索人體的結構。

1943年,愛達帶兒子赴紐約,給頭薦骨療法創始人威廉.蘇德蘭(William Garner Sutherland)醫師做示範模特兒。課後,她謊稱是蘇德蘭的助手,旁聽了整骨醫師才能參加的顱骨療法課程。這一大膽之舉,體現了愛達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同一時期愛達又遠赴英國,拜訪神秘學大師約翰.貝內特(John Bennett),探討形而上學與身心療癒的奧義。貝內特的思想為愛達打開了一扇通往靈性之門的窗戶。

事業篇:讓身心靈重返「家」

1930年代,愛達在尤金.穆肖特博士的鼓勵下,開始將解剖學知識應用於臨床工作。她先後在穆肖特的診所以及蘇黎世大學醫院擔任人體測量研究員,深入研究姿勢、重心、身體結構與疾病的關聯。愛達逐漸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身體工作技巧,透過手法操作肌筋膜,釋放身體累積的緊繃與扭曲,進而改善姿勢、緩解疼痛。憑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愛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身心整合理論。

1940年代,在曼哈頓的一間公寓,她為尋求幫助的人進行手法治療。借助直覺與理性的結合,她逐步確立了「結構整合」的框架——通過十次系統性手法鬆解筋膜,調整身體與重力的關係,讓緊繃的肌肉釋放,扭曲的骨骼回位,喚醒身心的自癒潛能。

1960年代中期,在完形治療創始人弗里茨.珀爾斯(Fritz Perls)的邀請下,愛達來到加州依莎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講學。在這裡,愛達的事業邁向新的巔峰。她常用生動的比喻闡釋Rolfing的要義:「身體就像一棟房子,只有打好地基,上面的結構才能穩固。」這一理念很快獲得認可。

1971年,為傳承Rolfing技藝,75歲的愛達在科羅拉多創辦了羅夫結構整合研究院(Rolf Institute)。她親自示範指導,培育出許多優秀學生。1977年,她集畢生心血撰寫的《Rolfing:人體結構的整合》出版,成為該領域的「聖經」。

值得一提的是,愛達的學生遍佈全球,其中不乏聲名顯赫者:湯瑪斯·邁爾斯(Thomas Myers)是國際知名的筋膜研究大師,通過解剖實踐驗證了愛達的肌筋膜經線學說;德國的羅伯特·施萊普(Robert Schleip)博士則是Rolfing®資深導師,同時主持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筋膜研究項目,站在研究最前沿。他們承襲了愛達”身心一體,結構決定功能”的理念,將其發揚光大。

結語:讓愛與智慧永流傳

1979年3月,這位身心療癒的泰斗在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年83歲。她長眠於紐約伍德朗恩公墓。

回望愛達.羅夫博士的傳奇一生,最令人敬佩的是她身上散發的奉獻精神。從家庭到學術,從個人追求到服務大眾,她始終以科學和人文的雙重視角審視人生,讓愛與智慧在世間流轉。

愛達用其畢生心血創立了Rolfing結構整合療法。在她的悉心培育下,這一事業在全球延續發展,造福無數人的身心健康。無論是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還是助人濟世的人文情懷,愛達.羅夫博士博士的精神財富都彌足珍貴,流芳後世。即使她本人更願意被人記住所做的工作,而非個人生平,但透過這些珍貴的回憶,我們依稀可以一窺這位傳奇女性的風采,體會到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輝的完美結合。

如今,遍佈全球的上千名Rolfer®們正在把愛達的智慧火炬傳遞到更廣闊的天地。邁爾斯和施萊普等國際大師以其學術成就和臨床貢獻,引領著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而眾多默默無聞的Rolfing®從業者,也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踐行著愛達”讓身心靈重返家園”的理想。這股積澱至深、源遠流長的力量,必將開啟身心療癒的新紀元。

讓我們銘記愛達.羅夫的教誨,用Rolfing的智慧照亮更多人的人生道路。因為,活出內心的尊嚴,本就是生命最動人的禮讚。

後記:愛達.羅夫博士的年譜

年份年齡事件
1896年5月出生於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
1916年20歲以優異成績從巴納德學院畢業
1920年24歲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25歲時與青梅竹馬沃爾特.德默梅爾結婚,婚後居於紐約格林尼治村
1922年26歲晉升為洛克菲勒研究所副研究員
1927年31歲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數學和原子物理,在日內瓦接觸順勢療法
師從當時享譽歐陸的解剖學家尤金.穆肖特博士,系統學習人體結構、肌筋膜系統與內臟器官的空間關係
1920年代師從瑜伽大師皮埃爾.伯納德學習瑜伽
1928年32歲雙親相繼去世,繼承長島斯托尼布魯克的濱水房產
1930年代舉家遷入斯托尼布魯克的房產
拜盲人整骨醫師莫里森為師,鑽研手法治療及其他療法
1938年42歲冒險駕船將丈夫的失控遊艇拖回港灣
1940年代在曼哈頓公寓為求助者進行手法治療,逐步形成”結構整合”理論框架
1943年47歲帶兒子赴紐約,為頭薦骨療法創始人威廉.蘇德蘭醫師做示範模特兒,旁聽顱骨療法課程
1947年51歲丈夫沃爾特因心臟病去世
1950年代赴英國拜訪神秘學大師約翰.貝內特,探討形而上學與身心療癒
1960年代受邀在加州依莎蘭學院講學
1971年75歲在科羅拉多創辦羅夫結構整合研究院,親自培育學生
1977年81歲出版著作《Rolfing:人體結構的整合》,系統闡述Rolfing理論與實踐
1979年3月83歲在睡夢中安詳辭世,長眠於紐約伍德朗恩公墓

參考資料:

  1. Feitis, R., & Demmerle, R. (1996). Remembering Ida Rolf. Rolf Institute.
  2. Jacobson, E. (2011). Structural integratio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7(9), 775-780. https://doi.org/10.1089/acm.2011.0001
  3. Rolf, I. P. (1989). Rolfing: Reestablishing the natural alignment and structural integration of the human body for vitality and well-being. Healing Arts Press.
  4. https://rolfing.org/about/ida-p-rolf/
  5. https://fasciaresearchsociety.org/researcher/robert-schleip
  6. https://olanaturalhealing.com/dr-ida-p-rolf/

奧修談按摩

按摩是一種你可以開始學習但永遠不能學完的東西。它不斷繼續,經歷也不斷地變得越來越深刻。按摩是最微妙的藝術之一--它不只是一個技術的問題。它更是一個愛的問題。

首先學習技巧,然後我會教你剩下的。學習技巧--然後忘掉它。那麼,只是去感覺,通過感覺來移動。當你學的深入了,百分之九十的工作是由愛來完成的,百分之十由技巧。只是通過那個觸摸,一個愛的觸摸,有什麼東西在身體裏放鬆了。

如果你愛,並感覺對另一個人的同情,感覺他最終的價值;如果你不把它當作一個要被糾正的機械,而是一種有極大價值的能量;如果你感激他信任你,允許你和他的能量遊戲--那麼,漸漸地你會感覺好像你在演奏一個風琴。整個身體成為了風琴的鍵,你可以感到一種和諧在那個身體裏創造出來了。不僅僅那個人會得到幫助,你也會。

按摩是這個世界上需要的,因為愛已經消失了。從前愛人的某個觸摸就足夠了。母親觸摸孩子,和他的身體遊戲,那就是按摩;那就足夠了,超出需要了。那是很深的放鬆,那是愛的一部份。

但那從世界上消失了。漸漸地我們忘記了撫摸哪里,怎樣撫摸,撫摸要多深。事實上撫摸是最被遺忘的語言之一。我們在撫摸中變得幾乎笨拙,因為這個詞語被所謂的宗教人士污染了。他們給了它性的色彩。這個詞變得是性慾的,人們變得害怕。每個人都警惕不要被觸摸,除非他允許。

現在在西方另一個極端來到了。觸摸和按摩變成了性慾的。現在按摩只是對性的一個遮蓋,一塊遮羞布。事實上觸摸和按摩都不是性慾的。它們是愛的功能。當愛從它的高度上跌下來,它變成了性,那麼,它變得醜陋了。

文字來源:http://www.osho.tw/ebook/box1_07_31.htm

2023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2023的回顧與展望》主要分享了我在2023年的學習和成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以下是五個重點整理:

  1. 身體與心性的鍛鍊:我在2023年大部分的進修集中在身體與心性上的鍛鍊,包括參加寰宇瑜珈100小時的師資訓練,以及多次參加措尼仁波切的實體和線上課程,透過這些學習讓我體會到人的潛力可以被激發,並對人、事、物的看法產生了改變。
  2. 物理治療的進修:我進修了包括超音波臨床應用、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之思維,以及INDIBA射頻治療等課程,並在聚焦式震波在骨骼肌肉系統上的治療方面越發熟練,這讓我對射頻和聚焦式震波的治療效果信心大增。
  3. 心性的轉變:透過學習和實踐,我發現自己過去的慳吝個性,認識到這背後是心識中細微的恐懼與凍結。因此,我決定從2024年開始,要正視並與這個「美麗的怪獸」做握手練習,並且要常常發願,實踐新的一年的目標。
  4. 身體工作的學習方向:我計劃在身體工作方面,包括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朝向更細緻的手感和體感,用更小的調整達到更大的效果。這需要對身體和能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5. 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性:除了持續的運動和學習之外,我強調要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體,包括和其他身體工我交換個案,以及保持心性上的鍛鍊,因為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夠造福更多人。

這篇文章不僅分享了我在過去一年的學習和成長,也展示了對未來的積極展望和計劃。


2023年的進修大部分都是在身體與心性上的鍛鍊,首先是4月份的寰宇瑜珈100小時的師資訓練,親炙拉帕(Andrey Lappa)老師,第一次接觸烏克蘭的老師,跟之前遇到的西斯特瑪指導員 Vladimir Zaikovsky 都有戰鬥民族的感覺,課程中真的有把我逼到極限,親身體會人的潛力真的是可以被激發的。

物理治療的進修包含超音波臨床應用課、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之思維,以及 INDIBA射頻治療的課程等,操作聚焦式震波在骨骼肌肉系統上的治療也越發熟練,原本我是不太信任傳統的電療與熱療儀器有多大效果,但這一年累積的成功案例讓我對射頻和聚焦式震波的信心越來越高,可以節省治療時間、增加效率等等。

然而最棒的是這一年參加了很多次 措尼仁波切的實體和線上課程,真的超棒的,感覺好像是我過去累積的福德所顯化,非常感謝促成這些機會的工作人員,能夠在我四十多歲的中年生活接觸這麼寶貴的教法,每次想到就很感恩。這些練習讓我看見了自己的一些壓抑和制約,讓我對人、事、物的看法產生改變,痛苦因而相對減少了許多。

檢討過去,我發現自己有潛藏的慳吝個性,原因應該是心識中細微的恐懼與凍結,所以2024年起我需要看見並與這個「美麗的怪獸」做握手練習。再來還是要常常發願,這點我已經知道很久,但是一直沒有做好,新的一年要好好實踐。最後是我在身體工作方面的學習方向,包含徒手治療與運動治療,會朝向更細緻的手感和體感,用更小的調整達到更大的效果,要達到如此就要對身體和能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是我的目標。

最後是要更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除了運動之外,還要多和其他身體工作者交換個案,此外在心性上的鍛鍊也要保持,畢竟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夠造福更多人,祈願一切順利圓滿。

頭薦骨課程啟發3:內在智慧

我個人在身體工作 ( Bodywork ) 領域的學習歷程裡,頭薦骨療法 ( craniosacral therapy ) 是非常特別的,因為它橫跨徒手治療 ( manual therapy ) 和能量療癒 ( energy healing ) 的邊界,同時也包含了身體和情緒的釋放。不僅如此,在眾多身體工作中,它格外注重於連結個案的內在智慧,這並非意味其他身體工作不注重,而是頭薦骨療法會優先連結內在智慧、尊重並將內在智慧在身體上的呈現放在前台,然後依靠它來工作。

也因為這個特別之處,對我來說,學習頭薦骨療法最需要養成習慣的就是優先連結內在智慧,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返回醫療院所執行物理治療業務即將屆滿的6年的我,尊重個案的身體是再自然不過的,但長久以來不斷在解剖生理、生物力學和動作控制等「外在」邏輯知識打磨之下,想要在碰觸到個案身體時先連結其內在智慧,是很特別的體驗,因為在那一刻我必須先放下對身體的所有成見,就只是信任內在智慧並跟隨它的帶領。

這種進行的方式也可說是信任雙手的感知、跟隨流動和直覺等等,感覺起來會比較輕盈、自由,但是當 Erin 在課堂裡回答我提出的一個問題時,我感覺到尊重內在智慧的重要性。我問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在個案睡著時給予頭薦骨療法,簡而言之她的回答是要先取得個案的同意才能進行,這深深觸動了我並讓我恍然大悟,原因是我聯想到自己過往未經過孩子同意之下,在他睡著時給予頭薦骨療法所而當下被他的身體拒絕的經驗,實在是印象深刻,當時我搞不清楚那是為什麼,甚至懷疑自己的技巧是不是有問題,原來是因為沒有經過同意,相對來說也沒有尊重到孩子的內在智慧,我引以為鑑,並深深檢討。

這幾天做了很多頭薦骨個案,昨天我突然想到一直連結別人的內在智慧,是不是也要連結自己的內在智慧?於是我開始嘗試,果然當我這麼做的時候,身體顯現出很多我平常很少體會到的豐富訊息,有趣的是雖然時間很短,我的身心系統也給予了一些回應和調整。感謝能夠接觸到這麼寶貴的頭薦骨療法,我將會持續在這個領域探索,並且將收穫分享給更多人。

頭薦骨課程啟發2:跟隨與創造屏障

接續上篇心得,無論任何學派的頭薦骨療法甚至任何身體工作都需要心處在明晰的狀態,這讓我想起武俠小說《大唐雙龍傳》裡,主角徐子陵在與邪王的一次交戰時所領悟的至高境界「劍心通明」,明晰就像處在通明狀態,對內在智慧在當下的呈現了然於心。

當感知到顱薦韻律 ( Craniosacral Rhythm ) 受限時,之前在生命動能頭薦骨療法 ( Biodynamic CranioSacral Therapy, BCST ) 學習的是提供資源、保持中立,讓內在智慧的固有療程計畫來平衡;而這次學習 Upledger 頭薦骨療法中我發現了兩個很重要的技巧叫「跟隨」( follow ) 和「創造屏障」 ( create a barrier ) ,這對我來說需要很多的適應和練習,因為:

  1. BCST 主要是聆聽內在智慧 ( inner wisdom ) 並跟隨;而 Upledger 頭薦骨療法除了聆聽內在智慧之外,還有聆聽組織並跟隨 ( listen to tissues and follow ) 的技巧。
  2. Upledger 頭薦骨療法在特定情況之下有創造屏障 ( create a barrier ) 的技巧,相同情況下 BCST 是用邀請的方式來進行。

當我實際練習跟隨和創造屏障時還發現了一個問題,由於過去的一些經歷,導致我從前常常進入背側迷走神經分支的狀態,也就是凍結和對恐懼的癱瘓,雖然不嚴重,但由於殘存的影響,在跟隨或是創造屏障的技巧上都感覺不容易施行,需要刻意練習。然而,當我逐漸熟悉後,帶來的效果是非常明顯而快速的,甚至我發現無論是單獨用或是結合其他技巧使用都有更即時的反饋,而且即使連結中潮和長潮時也都可以使用,讓我很獲益匪淺,因為在付出的同時也是在療癒我自己,讓我可以走出凍結的狀態並得到快速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在執行跟隨或是創造屏障的技巧時需要中立和札根,因為這些技巧是我們提供給內在智慧的資源,是輕柔、溫和的,而非過度涉入、影響系統運作。

雖然徐子陵在緊要關頭領悟到劍心通明,但他並沒有在得勢的瞬間立即誅殺邪王,他選擇用一種堅定且溫和的態度來開啟對話,這種溝通並非溢於言表,但邪王卻因此有所轉變,通明的心沒有在招式上過度表現,卻依然觸動到邪王的內在。學習頭薦骨的道路上也是如此,遇到大魔王的時候越是要保持明晰,然後用溫柔、穩定的態度來提供資源與支持,相信內在智慧,改變會自然發生,給予者和接受者最後都能受益。

頭薦骨課程啟發1:明晰

剛完成頭薦骨療法  ( craniosacral therapy ) 的訓練,打鐵趁熱,來分享並整理這次上課的收穫。

首先是保持明晰。我國小的時候曾經從溜滑梯上摔下來,一度無法控制身體,雖然我強行站起來走回教室上課,也沒有就醫,但當時應該是有腦震盪。隨著後來接觸療癒時間的增加,接受一些身體工作個案和參加訓練團體,然而當這個議題在此次課程裡再次浮現出來,我發現它對我的影響已經很小了。最大的感受在我給予頭薦骨時可以長時間保持在清明的狀態,而非待在一種死區、不流動的狀態,或是執著在某種受限模式而停滯不前。

不知道是否因為海王星落在我的第一宮,我的生長經驗剛好是比較被動而受環境控制,雖然感受和想像比較豐富,但有時候會陷入迷糊不清的狀態,這點在學習頭薦骨的過程中讓我吃了不少苦頭。從事頭薦骨工作是要清明地融入個案,但同時又要保持扎根且中立,同時運用3D立體思維、臨在與直覺,感知個案的內在智慧所展現的訊息給予適當的處置。其中最重要的我覺得是保持明晰,就像完全黑暗的房間點上一盞燈,清楚洞見當下的狀況,即使是尚未明朗也要保持清清楚楚,直到出現新的訊息。信任內在智慧,隨時用心去看、用手去感受,用中立的態度做出行動和回應。

這次訓練讓我成長不少,除了之前給予個案和接受療育所累積的經驗之外,好的老師、翻譯、助教和同學們也功不可沒,尤其特別感謝 Erin Riley 老師和擔任翻譯的子娟老師,提供美好的品質和環境,希望我能夠繼續把這份明晰帶到所有個案分享出去,就如同 Erin 說的,讓世界更柔軟。

Biodynamic 和 Upledger 頭薦骨療法的學習心得

我國中的時候就讀音樂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合奏練習,因為要參加比賽的緣故全班常常練習到晚上,那是一段充滿多巴胺的日子,所有的升學課業壓力都在練習時暫拋腦後,各種不同樂器發出的旋律時而獨秀、時而和奏,譜出與心靈共振優美的樂曲,雖然十多歲的我當時不知道什麼是療癒,但音樂的確實實在在地支持我度過青春期的青澀歲月。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成為一位身體工作者和物理治療師,在頭薦骨治療 ( Craniosacral Therapy, CST ) 中累積相當多的個案,由於我之前學的一直是生命動能 ( Biodynamic ) 學派,感受的是原生呼吸在身體展現的長潮和中潮,但最近這幾天我有機會參加阿普利哲 ( Upledger ) 學派的頭薦骨治療訓練,讓我體會到聆聽和跟隨不同頻率的顱薦韻律 ( Craniosacral Rhythm ) 。當我十多年前學習頭薦骨共振時,就一直聽到關於「機械式或生物機械能」 ( Mechanical or Biomechanical ) 頭薦骨療法的批評指教,因此也有了一些刻板印象,但當我看到越來越多人受惠於 Upledger CranioSacral Therapy,而且更多優秀的物理治療師都在學習阿普利哲頭薦骨療法時,我覺得自己有必要親自了解,畢竟我認為未接受和學習一種療法之前,如何能評斷它的優劣?

於是我參加了8天 Upledger Institute CranioSacral Therapy 頭顱薦椎徒手調整技術的課程,是由澳洲籍的資深老師同為物理治療師的 Erin Riley 帶領,我帶著從未學過 CST 的白紙心態開始到了完成訓練,有了以下幾點心得:

  1. BCST 和 Upledger CST 都是強調身體是一個整體,而非著重在部分症狀。
  2. 兩者都創造安全的環境,並且與個案調頻與融入一起來進行。
  3. 兩者都保持中立,且都與個案的內在智慧連結並支持其自我療癒,治療師都是支持的角色。

光是這些就能肯定 BCST 和 Upledger CST 都是很棒的身體工作,然而我認為最棒的還是治療師的品質,以及與個案間的互動關係,我稱之為緣分或是頻率相合。BCST 和 Upledger CST 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傾聽的韻律不同,然後 BCST 較無為,信任個案內在的固有療程計畫,而 Upledger CST 除了傾聽 ( Listen ) 之外還有跟髓 ( Follow ),其他的差別就是一些名詞的使用不同,以及技巧上的差異,如此而已。

我喜歡將 BCST 和 Upledger CST 比喻成教育小孩的方式,有些小孩適合無為、空間、流動等等;有些小孩需要邏輯架構、進退明確、多一點介入等等,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如今我學過兩種學派的理論與技巧後,就像是在臨床上有更多工具可以幫助和支持我的個案,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我也期待將來能夠繼續發展及整合,造福更多的人。

BCST 和 Upledger CST 所傾聽的韻律就像是生命樂章中的不同旋律,長潮有時像是低音在背景中廣大穩定,中潮有時像是打擊樂器提供穩定的節奏,CRI ( cranial rhythmic impulse ) 有時像是伴奏和點綴的音符增添活潑性。那什麼是主旋律呢?當你連接到並與之工作時,那個韻律就變成在舞台前,你可以只是聆聽並感受中線讓旋律自動調音,你也可以跟隨或與之互動來讓調整旋律,都很好。生命自會找到出口,我們只要在需要的時候從旁支持,或是拉一把,只要是真正對個案有幫助的,無論 BCST 和 Upledger CST 都是很棒的選擇。

重新學頭薦骨

2024年第一個上的實體課程,是將20年前開始接觸、10年多前正式學的頭薦骨療法 ( CranioSacral Therapy ) 從最基礎開始再學一遍,好友聽了都有些費解,我想也許是自己的人類圖裡有 16-48 波長的通道,又或許是多年前我的上師卜卦說我適合學頭薦骨,總之雖然我目前是以物理治療評估和 OSHO Rebalancing 的身體工作為主,但去年起就是有再精進頭薦骨療法的渴望。果不其然,從課程的第一天開始我就如撥雲見日般開心學習。

這次課程是臺灣物理治療學會邀請 Upledger Institute 的澳洲老師 Erin Riley 所傳授的,真的教得很好,雖然之前就耳聞上過課的同事們的稱讚,但親炙後依然覺得很驚喜,左腦和右腦或者說物理治療和身心靈在這裡取得很好的平衡,有一種爽利的感覺。很讚嘆 Erin 老師清晰、有條理地講解重點,理順我很多原本模糊的觀念,雖然從前我憑藉感覺和直覺完成了很多美好的個案,但從霧裡行舟變成撥雲見日的感覺也挺好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次上課突破了很多觀念上的桎梏,讓我的技巧多了很多可能性。

昨天是課程的第二天,我感受到最特別的是 Erin 用簡化太極的推手練習來讓我們體驗 Listen and Follow ,我想到縱鶴拳洪宗基老師說的:「沾黏貼隨」,以及 Neeten 帶領的團體中的類似練習,玩得很開心,而後回到橫膈釋放練習時手感竟然完全不一樣了,從前我學的是不隨,後來領會到不動,昨日則感受到隨 ( follow ) 的妙處,這番體驗歷經許多時間,回頭欣賞,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從輕觸到深層,神經系統不斷調節,就像人生持續變化,流出執著,回到平靜和喜悅。

我在這兩天頭薦骨療法課程中除了體會到陪伴、看見與支持,跟隨而不介入是我的新發現,非常有趣。其實上課是最開心的,交換練習總是有機會得到休息和療癒,接下來還有六天的時間,就讓我繼續體驗吧!

不動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瑜伽之道在使妄心湛寂。如是,觀者住於本然自性。── 帕坦伽利《瑜伽經.三摩地品》

剛結束多年以來最長僻靜滿一週的時間,非常感恩台灣芬陀利迦佛學會和 措尼仁波切的慈悲與付出,覺得自己真的是太幸運了,記得從前參加過最長的十一日僻靜是在南投水里蓮因寺的大專學生齋戒學會,沒想到這次的因緣也在相同的縣市,相隔將近三十年的歲月,真是神奇。這次能夠成行也極度感謝我太太和媽媽等家人的支持,還有工作場域中同事和案主們的體諒,到現在我都像是做了一場美夢般地開心不已。

這次參加最大的收穫之一,是對「不動」的體會,不知道為什麼,數十年來我對這個詞語都自動忽略,明明聽了無數次,但好像跟自己沒有關係似的,完全無法受用,除了宿業的影響,我想其中應該跟我小時候從高處摔下撞到腦袋有點關係。我一直覺得自己從小有過動、注意力不全的傾向,雖然不是很嚴重,也順利完成學業,但冥冥中就是感覺很難專心在一處不動,只有靠減少思緒擺盪來接受、處理和發出訊息。至於為何覺得這跟身體有關,是因為我曾經在接受 Venu 和宜萱的頭薦骨個案中感受到頭的天旋地轉,當時雖然沒有詳細探討這個議題,但是在這次僻靜中我有機會體驗到自己蝶骨的不安靜。在僻靜裡某個時間點,可能是課程內容剛好提到很多次、更有可能是上師和三寶的加持,數十年來我終於感覺到「不動」重要性,真是難以置信,經過和蝶骨的握手相處,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穩定,在那個基礎上我可以體會到更多學習上的實際應用,真是非常高興。

剛回到診所工作,我就發現自己的功力似乎增加不少,倒不是知識和技巧上有甚麼改變,而是心穩定之後覺察和運用的程度提高了,雖然體驗難以言喻,但對患者和案主有實質上的幫助就好。就像自己得到好處也希望大家能夠雨露均霑,我希望有緣人能實際參加 措尼仁波切帶領的微細身和立斷等課程,誠摯推薦。這次的另一個大收穫是,覺得自己年紀已經大了,真的要計劃好好把前半生所學分享出去,傳遞對大眾有益的知識技能,讓能夠真正幫助人的能量傳播出去,這是我的願望,也希望自己能一步步實現。

再次感謝所有的幫助,祈願這些福氣能夠輾轉奔流,並且日益增長,所有人都因此得到真實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