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信心

在大遍智龍欽巴尊者所著《七寶藏論》中,如何培養信心這個主題被廣泛地討論,特別是在「第一種珍寶:信」的章節裡。以下將詳細說明培養信心的方法:

1. 聽聞佛法

  • 聽聞正法:聽聞佛陀所教導的正法,能讓我們了解佛法的真理和利益,從而生起信心。
  • 聽聞善知識的教導:聽聞具德上師的開示,能幫助我們理解佛法的深義,並從他們的證悟經驗中得到啟發,進而增強信心。
  • 聽聞佛菩薩、聖者的故事:聽聞佛菩薩和聖者的故事,可以激勵我們,讓我們相信透過修行,我們也能達到同樣的成就。

2. 如理作意(正確的思考和思惟)

  • 思惟佛陀的功德:思惟佛陀的圓滿智慧、慈悲和功德,能讓我們對佛陀產生敬仰和信心。
  • 思惟佛法的甚深義理:深入思考佛法的教義,如因果、輪迴、無常等,能讓我們對佛法生起信心。
  • 思惟三寶的功德:思惟佛、法、僧三寶的殊勝功德,能讓我們對三寶產生信心。

3. 觀察

  • 觀察佛陀的聖蹟:親自前往佛陀曾經居住、修行和弘法的地方,或者瞻仰佛陀的舍利子等聖物,能讓我們感受到佛陀的存在和加持,從而增強信心。
  • 觀察善知識的行為:觀察具德上師的言行舉止,他們如何以佛法指導生活,並從他們的行為中學習和得到啟發,進而增強信心。
  • 觀察佛法對眾生的利益:觀察佛法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相信佛法的真實性和力量。

4. 修行

  • 依教奉行:依照佛陀的教導去修行,如持戒、禪修、培養慈悲心等,當我們在修行中體驗到佛法的利益和轉變,信心自然會增長。
  • 懺悔業障:透過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清淨我們的心靈,使我們能夠更清晰地領受佛法,進而增強信心。
  • 積累福德資糧:透過布施、供養、持戒等善行,積累福德資糧,使我們的心靈更為清淨和穩定,有助於我們生起和增長信心。

5. 恭敬

  • 對佛菩薩恭敬:對佛菩薩保持恭敬心,如禮拜、供養、讚歎等,能讓我們與佛菩薩建立更深的連結,從而增強信心。
  • 對善知識恭敬:對具德上師保持恭敬心,聽從他們的教導,依教奉行,能讓我們得到他們的加持和指導,進而增強信心。
  • 對佛法恭敬:對佛法保持恭敬心,珍惜和尊重經典,並努力學習和實踐,能讓我們更深入地領悟佛法,進而增強信心。

總結

《七寶藏論》強調信心對於修行之重要性,並提供了多種培養信心的方法。透過聽聞佛法、如理作意、觀察、修行和恭敬,我們可以逐步建立和增強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使我們在菩提道上更加堅定和精進。

參考:《七寶藏論》
編輯:Gemini

修持大圓滿的功德

修持大圓滿法能夠帶來巨大的功德和利益,不僅能夠讓我們在今生獲得快樂和安寧,還能夠幫助我們解脫輪迴,最終成佛。

  1. 暫時功德:透過修持大圓滿法,我們可以:
  • 淨化業障:消除過去所造的惡業,減輕痛苦和煩惱。
  • 積累福德:積累善業,為未來帶來幸福和安樂。
  • 增長智慧:開啟內在的智慧,洞察事物的本質。
  • 開發慈悲:培養對一切眾生的慈悲心,願意幫助他們解脫痛苦。
  • 獲得加持:得到上師三寶的加持,消除修行中的障礙。
  • 改善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加平靜、快樂和有意義。
  1. 究竟功德:透過持續不斷地修持大圓滿法,我們可以:
  • 解脫輪迴:超越生、老、病、死的痛苦,獲得究竟的解脫。
  • 證悟成佛:完全開發心的本性,達到圓滿的覺悟。
  • 利益眾生:以無量的智慧和慈悲,利益無邊的眾生。

大圓滿法的修持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即使我們只是短暫地修持,也能夠獲得巨大的利益;如果我們能夠長期堅持修持,更能夠獲得究竟的解脫和成佛。因此,讓我們珍惜這個殊勝的法門,精進修持,為自己和他人的解脫而努力。

來源:紐修堪仁波切的口傳教法整理《大圓滿三休息》
翻譯:Gemini

修持大圓滿的注意事項

在修持大圓滿法的過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以確保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和實踐教法,避免誤入歧途。

  1. 依止具德上師:依止具德上師是修持大圓滿法的基礎。上師不僅能夠傳授我們正確的教法,還能夠給予我們加持和指引,幫助我們克服修行中的困難。因此,選擇一位具德的上師,並虔誠地依止他,對於修行的成功至關重要。
  2. 不急於求成:大圓滿法雖然殊勝,但也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修行,不可急於求成。如果我們急於追求高深的境界,反而會產生更多的煩惱和障礙。因此,我們應該保持耐心和恆心,按照上師的指導,穩步前進。
  3. 不執著於覺受:在修行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體驗到各種覺受,如身體的輕安、心的喜悅等。這些覺受雖然美好,但我們不應該執著於它們。如果我們執著於覺受,就會產生貪愛和執著,反而會阻礙我們的修行。因此,我們應該將覺受視為修行的助緣,但不執著於它們。
  4. 不放棄世俗責任:大圓滿法並不是要我們逃避世俗生活,而是要我們在世俗生活中修行。因此,我們不應該放棄自己的世俗責任,如工作、家庭等。我們應該將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修行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5. 保持謙虛和恭敬:即使我們在修行上取得了一些進步,也不應該驕傲自滿。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謙虛和恭敬的心態,尊重他人,並且不斷地學習和精進。
  6. 不傳非器:大圓滿法是殊勝的教法,不應該隨便傳授給沒有根基的人。如果我們將教法傳授給沒有準備好的人,可能會導致他們誤解教法,甚至走火入魔。因此,我們應該謹慎地選擇傳法的對象,確保他們具備足夠的根基和信心。
  7. 不捨棄善法:大圓滿法雖然殊勝,但我們也不應該捨棄其他的善法,如持戒、布施等。這些善法能夠幫助我們積累福德資糧,淨化業障,為修持大圓滿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8. 恆常祈禱上師三寶:祈禱上師三寶能夠幫助我們消除修行中的障礙,增長我們的智慧和慈悲心。因此,我們應該恆常地祈禱上師三寶,祈求他們的加持和護佑。

透過遵守這些注意事項,我們可以確保自己在大圓滿的道路上正確地前行,避免誤入歧途,最終達到究竟的解脫。

來源:紐修堪仁波切的口傳教法整理《大圓滿三休息》
翻譯:Gemini

微細身、大圓滿和證悟之間的關聯

在措尼仁波切的教導中,微細身、大圓滿和證悟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它們可以被視為一個循序漸進的修行階梯。

1. 微細身:打下穩固基礎

  • 微細身是我們身心與證悟之間的橋樑。透過觀照和修持微細身,我們可以覺察並調整身心狀態,鬆開脈結,釋放負面情緒和印記,讓我們的感知變得更清晰、更健康,從而為進一步的禪修和證悟打下穩固的基礎。
  • 平衡微細身的三個要素:脈、氣、明點,是基礎,也是關鍵。
    • 脈:透過握手修持,我們可以鬆開脈結,釋放其中儲存的負面情緒和印記,讓脈變得通暢,感受變得平衡。
    • 氣:透過瓶氣和柔和氣修持,我們可以將氣導入丹田,讓它恢復自然的流動狀態,從而平靜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能夠安住於當下。
    • 明點:當氣平衡、脈通暢時,明點自然會活躍起來,讓我們感受到本質愛、喜悅、清明和勇氣,為證悟空性做好準備。

2. 大圓滿:直指本覺

  • 當我們透過微細身的修持,讓身心趨於平衡與健康後,就可以進一步透過大圓滿的「徹卻」和「托噶」等禪修法門來認出並安住於本覺之中。
  • 大圓滿是直指人心的究竟法門,它的見地是「不造作」,其禪修是「無散亂、無禪修」,而行為則是「超越造作」。
  • 大圓滿的修行讓我們認清並體證到心的本質(本覺),即空性、明性和無礙的特質,從而證悟到萬物本具的圓滿。

3. 證悟:究竟解脫

  • 證悟是認識到我們本自具足的覺性,達到究竟解脫的狀態。
  • 透過微細身的修持,我們可以為大圓滿的證悟打下基礎。
  • 透過大圓滿的禪修,我們可以認出並安住於本覺,最終達到證悟。

總結:

微細身的修持是為了讓身心平衡,大圓滿則是直指本覺的法門,而證悟則是最終的目標。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缺一不可,形成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幫助我們逐步從凡夫走向覺悟。

編輯:Gemini

跟羅伯特·博斯納克學習體現意象

今天非常榮幸能參加臺灣榮格心理學會主辦,由資深榮格分析師羅伯特·博斯納克Robert Bosnak帶領的體現意象Embodied Imagination工作坊,博斯納克今年76歲卻神采奕奕、風度翩翩,精神看起來比我好兩倍以上,而且他的心態非常年輕,一點都沒有老成的感覺,但又充滿智慧,尤其是當他專注看著你的時候充滿著慈悲,能夠親炙大師真是太舒服了。

我最佩服博斯納克的是他不拘泥傳統,整合榮格留下來的精華又能順應時代、勇於創新,這讓我深深佩服並給我啟發,他講課清楚,充滿邏輯、歷史脈絡以及許多親身經歷的故事,豐富的經驗和信手捻來的回答問題更是讓我印象深刻,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希望之後有機會向他多多學習。

其實體現意象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和我之前接觸彼得列文的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還有Upledger Institute的身體情緒釋放術SomatoEmotional Release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其操作方法、理論解釋等細微的地方還是讓我獲益良多,尤其是博斯納克說要保持未知、陪伴案主一起探索以及相信內在智慧這些都是身體工作的通則,其他還有很多心法技巧,我記了許多筆記滿載而歸。

以下是我今天做的筆記精華(Claude整理),倉促寫下如有錯誤請多包涵指教:

  1. 羅伯特·博斯納克 Robert Bosnak 簡介
    • 國際體現意象學會
    • 1971年進入蘇黎世榮格學校
    • 原本主修法律、犯罪
    • 生病期間接觸分析心理學(23歲)
  2. 詹姆斯·希爾曼 James Hillman 影響
    • Bosnak 的學長兼分析師
    • 原型心理學發展者
    • 對榮格理論有革新性的解放
  3. 榮格與佛洛依德的分歧(1912年)
    • 主要因伊底帕斯情結而決裂
    • 佛洛依德:家庭面向
    • 榮格:神話本身就是心理學的根源
  4. 榮格的紅書時期(1913年開始)
    • 沉入意象世界
    • 開始身體化的體驗
    • 遇到盲人先知和其女兒,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現象
  5. 鍊金術與體現意象 Embodied Imagination
    • 1922年榮格接觸《金花的秘密》
    • 「物質的想像」概念
    • 意象世界的深度解構
  6. 現代科學與心理學的關聯
    • 量子物理:觀察者角色同時創造世界
    • AI:模式識別類似原型心理學
  7. Hillman 對榮格理論的批評與發展
    • 反對一元論和 Self 概念
    • 強調多元文化、解構主義
    • 1960年代後殖民時代影響
  8. 意象「具體人化」的步驟
    • 拆解主流世界觀
    • 保持未知狀態
    • 重視相遇而非理解
  9. 分析心理學的核心理念
    • 拓展自我,了解未知部分
    • ego 是問題所在
    • 意義與意義化的區別
  10. 治療關係的特點
    • 避免權力結構陷阱
    • 共同探索而非引導
    • 維持雙重意識狀態
  11. 體現意象技巧
    • 使用內隱記憶和閃回記憶
    • 利用演員技巧進入角色
    • 同時體驗多種感受狀態
  12. 複雜理論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 非線性、多系統並行
    • 在秩序與混亂之間尋找新可能
    • self-organizing 的概念
  13. 創傷治療方法
    • 幫助案主感受加害者的能量
    • 恢復自主性
    • 避免再次創傷
  14. 對死亡和自殺的處理
    • 將恐懼視為原型情緒
    • 從多角度體驗自殺歷程
    • 考慮道德和社會影響
  15. 體現意象的實踐建議
    • 每天花少量時間感受特定狀態
    • 結合沙遊等其他治療方法
    • 處理無法與身體連結的情況
  16. Bosnak 的治療哲學
    • 學習不同流派,找到自己的方向
    • 平衡基本教義派和革命派的觀點
    • 發展自己個人的心理學理論

吃麵包

我在吃麵包,

麵包說:你吃東西的樣子好像牛在吃草。

我說:並不是,我吃的時候心在看自己的心,在意識擴展中放鬆。

麵包:我一點一滴融入空性之中。

我說,你本來就在空性裡,從未離開過。

麵包說:就你最厲害?還不是受困於煩惱中!

我說:我跟煩惱工作,感受、吸收他的能量,放開執著的過程,我碰觸到自由。

麵包說:我也想要自由!

我說:只要連結內在上師,時機一到就能自由。

麵包說:聽到這個我就放心了,祝你用餐愉快!

我說:謝謝,你真好吃!

然後我們就安住在撕咬、咀嚼與吞嚥中。

這段文字是我參加Upledger SER2四天課程的第二天傍晚,當天下午交換個案給我的啟發是,我總是想要討好每個人,將注意力都放在別人身上,而我對我這樣的習性感到憤怒。當我把多餘的關注收回來時我感受到力量的回歸,然後我就用這股力量在石牌捷運站等車時寫下這篇短文,此為後記。

為精進的修行者卓越的阿倉所授的口訣金露滴

向具德根本上師頂禮!

慈父的善子啊!世間今生的一切事業皆無實質。確實有益且必定救護的,唯有上師、三寶和正法,這是確定無疑的。上升或下墮的關鍵就在此刻。善子啊,此時此刻要明白。若是善子,就不要被散亂和迷惑所控,而應珍惜暇滿人身的精華。為此,必須在心中生起無常的體悟。

慈父的善子啊,你且仔細觀察,仔細聆聽。看看眾生,有的正在出生,有的正在死亡,有的正在生病,有的正在衰老。再看看,有的人忙於積累財富,有的人忙於建造房屋,有的人忙於聞思修行,有的人忙於閉關修持,但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很難有人能夠圓滿完成。再看看那些人,本以為不會死、不會病,毫無預料,卻突然死去或遭受病痛的折磨。你自己是否也在這些人之列?如果此時此刻突然生病或死亡,你對無常的修行有多少把握?

要如同自己對自己提建議般,時時刻刻觀察內心,仔細檢查。不要放任散亂,不要被迷惑所控制。要這樣反覆勤勉修持。要修持可以佛菩薩為證的法。

一般而言,佛法中不可能有不善、不美、無果的內容,但最重要的是要以正念覺知任何生起的妄念。在覺知的基礎上,不加改造或轉換,直接安住於所生起的本性。還要提起正念的銳利度,使之能夠與境界相融。簡而言之,在散亂時不能犯錯,那是心;在不散亂時,安住於本覺之上,無論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不受影響,那是覺性。必須區分心與覺性。要能夠解脫心的妄念,要能夠穩固覺性。對於心與覺性的區分要反覆熟悉。

當心的妄念迷亂生起時,也不要視為過失,而要能夠放鬆安住於本初狀態之中。有時要向上師祈請、接受灌頂、心心相印,這些都至關重要。如果修持本尊生起次第,也要從本然狀態中修持。如果進行語的念誦,也要從本然狀態中進行。將覺性赤裸裸地呈現出來,猛烈打擊我執和自私自利。口中喊出「呸」字。如果做身體的瑜伽動作,也要從本然狀態中做。晚上修夢瑜伽,也要從本然狀態中修。白天修幻身,也要從本然狀態中修。

如此修持,若能契中要點,出離心和悲心自然生起並不斷增長。無論住在何處都會感到滿足。要牢記於心。從本然狀態中不散亂地發廣大菩提心,勤勉地回向發願。勤修七支供、金剛薩埵修持與念誦。懺悔淨化從無始以來由心相續串習所積累的一切業障等,這些都極其重要。

應精進的修行者卓越的阿倉之請求,我(堪布岡夏)如老狗吐黃金般,將自己所擁有的教言寫下。如水般混濁的妄想紛飛的老乞丐,隨緣而寫。願此功德迴向眾生。

來源:Lotsawa House
翻譯:Claude

究竟真義之教誡— 要訣明鏡

浩瀚諸佛無邊壇城之,
慈悲能力事業集為一,
具德上師百部遍主尊,
於您足下恆時敬頂禮!

唉瑪!有緣的瑜珈行者請聆聽:
我們此次獲得暇時完美人身,
更是有幸值遇珍寶之大乘佛教,
具有如理修持妙法之自由時刻,
依究竟真義切莫無義虛度人生。

教法類別眾無邊,趨入乘門亦繁多,註釋詞句且廣大,若未能修持真實要義,即使能夠背誦數十萬佛法經函而死時也難有確實的受益。

雖有聞思知識的無量功德,除非自心相續與法相合,否則煩惱之敵不能調服;除非以無所欲求之心由內減少貪心,否則即便執掌大千世界也不會知足;除非為不定之死做準備,否則死時將無法成就必要的大事;除非自調己過並修持無偏淨觀,否則貪嗔者將無法進入大乘佛法之列。

若未了知三界六道的具心者無一未曾做過我們的父母而持續不斷地以大悲菩提心真誠祈願,則無法揭開利他的寶藏。若對大恩上師沒有超勝佛陀的敬信,則不會獲得整份的加持。若純真的加持未入心,則不生修證的苗芽。若無由內彰顯的證悟,則言說枯燥的理論不會獲得菩提勝果。

簡言之,若自心相續未與法相融,僅有修行者的表象則無義。

僅依維生之需視其餘皆無必要,
修持上師瑜珈並專心一念祈請,
所行諸善願利如母有情為動機,
所歷何種苦樂優劣修上師慈悲。

於自顯自覺無執的法界中毫無造作地坦鬆安住,升起任何心念便認知其自性,讓一切於法性的遊舞中解脫。沒有一絲一毫依所緣相的禪修,也沒有一瞬間散失於凡庸的迷亂。任何行止保持正念不散亂,所有見聞及六識之感受無論怎樣呈現都是幻化遊戲,如此獲得進入中陰的體悟。

總之,把一切時間、處境中的所有行為融入妙法,諸善迴向菩提。如此行持,便能完成上師的心願,並且成就佛行事業;便能回報父母之恩,並且任運成就自他二利。懇請將此銘記於心。

倘若真實與我會面,也沒有比這些更殊勝的忠告,請於一切時間與任何處境中熟念修持。

自在勝王隆欽饒絳桑波(隆欽巴尊者)於崗日托噶山坡上呈文,善哉!

央瑞智巴仁波切中譯於2017年3月。

來源:Lotsawa House

對貢札的教誨

當觀察者安住於覺性之上時,
無有實質色相的空明朗然,
任何生起的念頭,觀其本質時,
如天空雲散,無痕消逝。

當遠離執著於空的想法時,
那時便是見到心的本質,
時常珍惜慈悲、虔信與精進,
明辨因果取捨至關重要。

應貢札之請,秋吉林巴所書。(賜予有緣後學者的口傳教誨、學處、修持之道、取捨明辨、甚深要義心髓甘露之摘錄。)

來源:Lotsawa House
翻譯:Claude

第三世多竹千法王對霍爾‧ 沃瑟的教導【節錄】

無論修行什麼,切斷世間的干擾而專注修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修習大圓滿時,應該果斷放下一切法與非法的事務,努力使業氣平緩寧靜。在正式入定時,首先要將本覺赤裸顯露,然後讓它自然安住,不加修改、轉變、取捨等摻雜。

如果妄念生起,不要追隨妄念,而是要回歸本覺,保持自然。這是關鍵所在。無論出現什麼好壞的經驗,如樂、明、無念等,一旦對它們進行評判和追究,本覺就會從自然狀態中動搖而落入遊舞中。因此,如前所述,應該明白單純安住於無依的本覺才是要點。

雖然在定中和出定後,本覺有如鏡子擦拭與否的差別,但修持的方法並無不同。因此,巴楚仁波切說:「入定與出定無有差別。」

當對境顯現產生執著的迷亂相續不斷時,心識會隨顯現而轉,貪嗔等煩惱敵人就會得勝。但如果不離本覺的狀態,一切境相都會顯現為本覺的自然光芒,漸漸獲得修行的暖相。

來源:Lotsawa House
中文翻譯:Cla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