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E·阿普雷傑 (John E. Upledger, 1932-2012) 是一位美國的整骨醫學醫師 (D.O.),也是頭薦骨療法 (Craniosacral Therapy, CST) 領域的主要創始者和推廣者之一。他不僅是一位臨床醫師,也是一位研究者和教育家,曾在密西根州立大學骨科醫學院擔任副教授。
他人生道路的轉折與早期啟發:
阿普雷傑最初的夢想其實是成為一名爵士音樂家。然而,在 1950 年代於美國海岸警衛隊服役期間,他的人生方向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據說,他在一次颶風中,僅憑無線電的指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闌尾切除術。這段經歷極大地影響了他,促使他決定投身醫學。
他起初是一名整骨醫學全科醫生和外科醫生。他深入研究顱骨運動和顱薦系統的契機始於 1970 年代早期。當時,他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擔任臨床研究員,協助進行一場頸部手術時,觀察到病患頸部的硬腦膜有規律性的跳動或運動。這項超出當時醫學認知的現象激發了他的強烈好奇心,促使他展開了對顱薦系統功能和運動的深入研究。
研究與理論發展:
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期間,阿普雷傑領導了一個研究團隊,對他所觀察到的硬腦膜運動進行了探測。他與研究者如茲維·卡尼 (Zvi Karni) 進行了合作研究,包括使用機電測量來嘗試記錄和驗證在頭薦骨整骨診斷和治療期間所感知到的主觀觸診感覺。
在一項研究中,他們設計實驗,使醫生(阿普雷傑博士)在進行觸診時無法看到正在進行的記錄,所有的記錄都由科學觀察者(卡尼博士)根據醫生口頭描述的印象來即時標記。這項研究嘗試將主觀的觸診感知與客觀的生理信號(如應變計、心電圖、肌電圖等)聯繫起來。他們發現,特定的觸診感覺(如靜止點、釋放、轉移等)與可記錄的機電模式變化直接相關。
阿普雷傑是首先提出「能量囊腫」(energy cyst) 概念並將其整合到頭薦骨療法臨床實踐中的人物之一。這個術語據說是門寧格基金會 (Menninger Foundation) 的主任埃爾默·格林 (Elmer Green) 在參加阿普雷傑的研討會時創造的。阿普雷傑認為能量囊腫是由創傷(包括物理、情緒甚至精神層面)引起的被隔離的能量模式。他將這種概念與身體情緒釋放 (SomatoEmotional release) 的過程聯繫起來,認為治療師可以作為促進者,協助身體釋放這些被困的能量。
他深入研究了顱薦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顱骨的活動、硬腦膜、腦脊髓液 (CSF) 的循環,以及它們與全身結締組織(筋膜)和神經系統的相互關係。
他描述了顱薦系統固有的節律性運動,包括屈曲 (flexion) 和伸展 (extension) 階段,以及介於兩個階段之間的「靜止點」(Still Point)。他解釋說,靜止點是顱薦系統的律動暫停的時刻,可以自然發生,也可以通過輕柔的手法誘發。他推測靜止點期間腦脊髓液的產生可能並未停止,而是通過離子擴散的方式進行。
阿普雷傑和他的合作者探索了觸診技巧,強調了「用身體去傾聽生物體」。他們描述了感知不同生理律動(如心血管、呼吸、頭薦骨)的方法,以及如何觸診組織的張力模式。
他還介紹了特定的技術,例如V-擴散 (V-spread),這是一種通過引導能量流來釋放組織限制的方法。
臨床實踐與應用:
阿普雷傑的臨床工作不僅限於疼痛或結構問題,他還將頭薦骨療法應用於神經系統疾病和其他複雜情況。他開創了針對自閉症兒童的頭薦骨療法臨床方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曾分享過一個故事,講述一個孩子在治療後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卻因此被機構工作人員視為「麻煩」而受到懲罰,這凸顯了當時對這類療法理解的挑戰。
一項由阿普雷傑進行的研究調查了頭薦骨檢查結果與學童所表現出的各種問題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總體頭薦骨運動限制評分升高與被學校當局分類為「不正常」、「行為問題」、「學習障礙」以及運動協調問題之間存在正向關係。研究也發現,該評分與難產分娩有關,並且與有多重問題的兒童關係最為密切。這項研究也評估了不同檢查者之間觸診結果的可靠性。
頭薦骨靜止點技術 (CSPT) 的應用也在老年癡呆症患者中進行了探索性研究。隨著頭薦骨療法的普及,阿普雷傑的診所吸引了許多特別的病患,包括像布魯克·雪德絲 (Brooke Shields) 這樣的名人、奧運跳水選手瑪麗·艾倫·克拉克 (Mary Ellen Clark),以及來自埃及的頭部連體嬰兒等高知名度的案例。
他還開發了創新的外展項目,例如與應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退伍軍人合作,以及將海豚與頭薦骨療法相結合的項目。這些項目至今仍在他的機構及其全球網絡中延續。
個人特質與傳承:
約翰·阿普雷傑被許多學生和同事深深尊敬。脊骨神經醫師唐·科恩 (Don Cohen) 曾與他合著書籍,並形容阿普雷傑「缺乏矯飾,理解深刻,臨床敏銳,並且願意無私分享」。科恩用一句話總結他:「他的頭在雲端,但雙腳牢牢地踩在地上。」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他既有遠見卓識,又能紮根於實際臨床工作的特質。
阿普雷傑非常鼓勵人們發展自己的觸診感知能力。他曾提到一位學生成功感受到頭薦骨律動時,發出「一旦你找到了它,你就再也離不開它了」的感嘆。丹尼爾·奧古斯托尼 (Daniel Agustoni) 在其關於頭薦骨自我治療的書中提到,阿普雷傑曾親自向他示範了靜止點和V-擴散的自我治療方法。在棕櫚灘花園的診所裡,他親切地被治療師和來訪的從業者們稱為「約翰博士 (Dr. John)」。
他的兒子,約翰·馬修·阿普雷傑 (John Matthew Upledger),在他父親身邊工作了 25 年,並最終成為阿普雷傑機構的執行長,極大地擴展了該機構在全球的教學和影響範圍。
總的來說,約翰·E·阿普雷傑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觀察開始,通過嚴謹(儘管非主流)的研究和豐富的臨床實踐,開創並推廣了頭薦骨療法,為身心健康領域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治療方法。他的故事不僅包含學術貢獻,也充滿了個人勇氣、好奇心和對人類福祉的熱情。(本文由AI協助整理)
圖片來源:https://www.upledger.com/
參考資料:
- CranioSacral Therapy 1 – Study Guide, Upledger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 Upledger JE.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s that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a craniosacral system. 1995 [cited 1998 Apr 15].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runio .org/JEU Article_en.htm.1
- Upledger JE, Karni Z. Mechano-electric patterns during craniosacral osteopath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AOA. 1979
- Upledger JE, Vredevoogd J. Craniosacral Therapy. Eastland Press; 1983
- Upledger JE. Craniosacral Therapy II: Beyond the Dura. Eastland Press; 1987
- Cohen D. An Introduction to Craniosacral Therapy: Anatomy, Function, and Treatment. North Atlantic Books; 1996
- Agustoni D. Harmonizing Your Craniosacral System: Self-Treatments for Improving Your Health. North Atlantic Book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