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bkar Tsokdruk Rangdrol

修持上師瑜伽之功德利益

《修持上師瑜伽之功德利益》

南無咕嚕(頂禮上師)! 

在《空行母遍行續》中說: 「依誰恩德大樂性,剎那之間即現前? 上師珍寶般之身,我禮金剛持足蓮下!」 

在其他續部中說: 「一切諸佛所集之,身為上師修持功德, 本性即是金剛持,三寶之根源。 我禮諸上師! 上師即佛陀,上師即正法, 同樣上師即僧伽,一切皈處是上師。 我禮諸上師!」 

班欽(大班智達)那若巴說: 「在沒有上師以前,連佛陀的名號也沒有! 千劫之諸佛,亦是依止上師而生!」 

《密集續釋續》中說: 「若無把舵之人,舟船不能度至彼岸。 縱然一切功德皆圓滿,無上師亦不能至有海盡頭!」 

從聖者龍樹菩薩的《五次第》中說: 「上師能奪取罪業,上師能遣除怖畏, 上師能度脫,從痛苦大海之怖畏到彼岸!」

如是等等,在經、續、訣竅中,雖然宣說了依止、供養、修持上師有無量功德,但在此僅略作宣說。 

一、上師瑜伽的重要性

那也就是說,想要迅速現前圓滿成佛的人,修持上師瑜伽極為重要。 其緣由是什麼呢? 上師是三世諸佛示現為人身。 

在《大鼓音經》中說: 「阿難莫憂愁,我於未來世, 示現善知識,作汝等之義利!」

 在《喜金剛續》中說: 「於未來世中,我即以導師身相。」 

在《大黑天續》中說: 「所謂金剛薩埵,即執為導師身相, 為利眾生之故,示現凡夫之身相。」 

又說:「於五百末世時,我即執為導師身相, 當作意我即是,彼時應於彼處生恭敬。」 

又說:「於未來末世時,我則以童子身, 以種種方便身相示現。」 

又說:「於導師和金剛持,不應視為有差別。」 

勝者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說: 「皈處三世諸佛所集,彼即凡夫金剛持之身。」 

因此,一切皈處都總集在上師。 

在《勝樂根本續》中說: 「上師即佛陀,上師即正法,同樣上師即僧伽, 上師即吉祥金剛持!」

 在《空行母降伏三世續》中說: 「導師之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安住一切如來菩薩眾。」 

在《深義法藏》中說: 「十方三世諸佛,皆為上師之身所化現, 一切法為語之所化現,所有盡所有、如所有而了知之, 智慧或分別,皆為上師之心所化現。」

 又說:「五蘊即五佛,五煩惱即五智,五大即五天女, 八識即八菩薩,十脈即十忿怒,脈與界中安住勇父勇母。 身中顯現無量剎土。」 

總觀這些說法,一切遍知班禪亦說: 「汝即上師、汝即本尊、汝即空行護法!」

二、上師的至高地位

若想有勝於上師之本尊,則無法獲得任何成就。 

在由甲域瓦傳承的《道次第》中說: 「若想有勝於上師之金剛持,或有其他本尊, 則該補特伽羅相續中無法獲得任何成就!」 

殊勝本尊即是上師。 

在《道次第》中說: 「皈處總集之上師即殊勝本尊!」 

在《五次第》中說: 「此是自然圓滿覺,殊勝本尊唯一尊, 因傳授殊勝口訣,金剛上師更殊勝!」 

因此,若依止皈處總集、殊勝本尊之最勝上師、善知識,則功德利益巨大。 

在《集學處經》中說: 「應當無有懈怠依止善知識,為何故? 因智者之功德由彼而生!」 

在《本生傳》中說: 「聖者誰亦不應遠離,應以調柔之方式依止善者。 與彼接近者,彼之功德塵, 不刻意亦會染上!」

三、憶念修持上師的功德

若意念上師並恆常修持,則獲得無量功德。

在《華嚴經》中說: 「不離意念善知識者,一切義利現前!」 

在《智慧秘密燈續》中說: 「修持具相好之本尊,比於千劫修持, 意念上師不及百分之一!莫修本尊身,應修上師! 比修持千萬本尊身,意念上師福德大!」 

在《三昧耶莊嚴續》中說: 「比修持千萬本尊身,修持唯一上師者, 福德不及億分之一!」 在《甘露生續》中說: 「比修持十萬本尊身,修持唯一上師最殊勝!」 

在《大續網》中說: 「上師是諸佛之王,勝者之深奧口訣, 安住於金剛持之心。應主修上師金剛持!」 

在《佛陀調伏》中說: 「誰隨順所調伏眾生之意,修持上師之方便, 誰為彼義而尋求,即是大乘上師之根基, 成為一切之主宰者!」 

在《虛空藏續》中說: 「若想迅速圓滿二資糧,了悟精義,應修持上師!」 

在《密集續》中說: 「若於心間善修導師,由此將獲菩提, 即是大稀有之成就,身語意將會獲得!」 

在《阿底莊嚴大續》中說: 「具恩之上師,於心間、掌心,或頭頂修持者, 彼人將受持,千佛之功德!」 

四、修持上師的部位

修持上師之處: 

在《幻化網續》中說: 「鞋與坐墊戴於頭頂,宮殿安住於心間, 恆常於彼作意思惟不作他處,不應違越彼之教言!」 

聖尊密勒日巴說: 「應於頭頂明觀不離,不忘修持於心間!」

在《深義法藏》中說: 「於心間或頭頂,修持上師並祈請!」 

五、供養承事上師的功德

修持之後,以七支供等方式供養則福德大。 

在《地藏十輪經》中說: 「供養上師者,具備不可思議之功德!」 

又說:「一切無量佛陀功德之化現皆由此而生!」 

在《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 「因此菩薩依止上師,圓滿一切福德資糧!」 

在《時輪金剛續》中說: 「於劫、三世一切時,供養三寶, 救護千萬眾生之命,此生不能獲佛果。 若以信心,供養功德大海之量上師, 此生獲得圓滿佛果!」 

在《吉祥作明佛母續》中說: 「因十方佛,及菩薩之福德, 上師一毛孔最殊勝,因此福德勝!」

在《功德甘露海生續》中說: 「比供養遍虛空之諸佛,以種種珍寶所莊嚴之, 三千大千世界之量,於上師一根汗毛, 塗抹一滴酥油,福德不及百分之一!」 

在《勝樂根本續》中說: 「無上行之上師,供養金剛薩埵, 彼之福德無所不作,未行苦行有何?」 

在《輪轉經》中說: 「於導師行禮拜、右繞,散花, 以及自己所擁有之境、堡等,恭敬奉獻,並遠離一切不恭敬, 則彼受持三昧耶者受到守護,獲得救護,並賜予一切成就。 一切如來將為授記,一切魔眾無法侵擾, 佛陀之一切功德不久將獲得!」 

在《智慧海續》中說: 「誰以自己的財物、受用,令上師歡喜, 此將從三界輪迴中,引導到化身剎土, 趣入涅槃之地!」 

在《金剛屍陀林續》中說: 「誰之導師是金剛持,恆常供養飲食之初分, 此處亦將飲食增長,獲得轉輪聖王之位!」 

聖者龍樹菩薩說: 「捨棄一切供養,唯獨供養上師, 令彼歡喜則能獲得一切智之,殊勝智慧!」 

六、供養上師即供養一切佛

供養上師時,十方諸佛菩薩皆安住於上師身,受納供養。 

在《文殊口傳》中說: 「於具此義少數人,我即安住於彼身, 從其他修行者處受納供養。彼歡喜則能淨化,彼自相續之業障!」 因此,供養上師與供養一切諸佛無差別。 

在《事師五十頌》中說: 「彼之布施,即恆常供養一切諸佛, 彼之布施是福德資糧,資糧中將獲殊勝成就!」

在《空行母降伏三世續》中說: 「供養金剛導師,即是供養三世一切如來!」 

七、祈請時的信心

供養之後,祈請時,相信上師即是三世諸佛之本體,發起信心、恭敬、淨信非常重要。

在《金剛手灌頂續》中說: 「密主啊!弟子應如何看待導師? 如同看待佛陀世尊一樣!彼之心中如此作意, 恆常將生善法。彼將成為,利益一切世間之佛陀!」 

在《甚深法藏》中說: 「對上師作凡夫想之弟子,證悟不會從內心生起。 視上師為佛時,佛之加持將入自相續!」 

鄔金仁波切說: 「以確信之信心,加持入,心離疑惑,所願皆成!」 

瑪吉拉準說: 「具信心之人,所求皆能生!」 

在《金剛座四續》中說: 「若於上師具恭敬,獲得成就無疑惑!」 

遍知龍欽巴說: 「於頭頂修持上師如意寶,以專一之心祈請時, 淨信之強烈希求心是必須的!」 

如同聖尊密勒日巴所說: 「上師三世諸佛,與不離之憶念無有分離之時!」

需要如是行持。 

八、以凡夫心看待上師則無加持

若視上師為凡夫,無論如何祈請,加持亦不生。 

阿底峽尊者時,格西仲敦巴請問:「在西藏有許多修行者,但未獲得殊勝功德。」 阿底峽尊者回答:「大乘之功德,不論大小,皆依止上師而生。 你們西藏人對上師只有凡夫之見,怎能生起呢!」 

在《深義法藏》中說: 「對具恩之上師,視為凡夫之人, 覺受、證悟、加持不生!」 

在《金剛座四續》中說: 「若於上師無恭敬,雖修亦不成就!」

因此,以視上師為佛陀之本體的方式祈請: 

九、祈請的方法

鄔金仁波切說: 「專一希求之音如此:如幼兒呼喚父母之,希求音, 如琵琶笛子之悅耳樂音,晝夜六時中作祈請!」 

在《深義法藏》中說: 「晝夜連貫而祈請,淚水滿盈而祈請!」 

如是,以強烈信心、恭敬而祈請,功德利益巨大。 

在《智慧光明燈續》中說: 「比念誦千萬億遍咒語,上師之單一句祈請更殊勝!」 

格西仲敦巴說:「比起對任何依處祈請,對阿底峽尊者祈請之加持更大!」 

聖尊密勒日巴說: 「心若憂愁,則向怙主祈請。怙主上師之加持,利益於心!」 

總觀這些說法,仁增欽莫在《山法見者微笑》中說: 「自心之本性任其自然,本來無需造作, 上師之三句祈請,不需念誦、不需修持!」 

十、修持上師瑜伽的果位

如是修持上師瑜伽,能於一生一世中現前圓滿佛果。 

鄔金大師說: 「如是於四座中修持,則獲得上師之加持如滿瓶傾瀉, 能於一生獲得怙主金剛持果位,此即名為深道上師瑜伽!」 

此外,在聖者龍樹菩薩的《五次第》中說: 「若從山頂跌落,雖想不跌亦會跌落。 若獲上師恩德之教言,雖想不解脫亦會解脫!」 

宗喀巴大師說: 「聽聞不能受持言詞,思惟不能了達義理,修持不能生起於相續, 於心力極其微弱之時,依賴所緣境之力是口訣!」 

帝洛巴說: 「一切增上之最勝者,是上師啊那若巴!」 

莫覺巴說: 「大悲心縱然是白色亦是白色,聖尊母縱然是紅色亦是紅色,喜金剛縱然是藍色亦是藍色。 我無論住於何處,從未與上師之顯現分離! 此生之佛陀,或彼即將降臨!」 

結語

如是在經、續、口訣中,宣說了依止、供養、修持上師有無量功德。對此獲得確信, 應當精勤修持上師瑜伽!

偈云: 「僅僅憶念於心,即從輪迴涅槃之一切怖畏中解脫。 僅僅供讚、祈請,即如雨般降下殊勝、共同之成就。 於總集一切皈處之身,恩德無邊之上師, 依止而願自他一切眾生,速得一切智之果位!」

跋文)

此文亦是應弟子吉美嘉贊之請求,由如鳥放飛般六聚自然解脫者(措竹讓卓),在雲聚佛菩薩、空行、護法之殊勝處雪山神變洞之閉關靜處編寫。 薩瓦芒嘎朗(願一切吉祥)!

參考文獻來源:https://beta.bdrc.io/

參考圖片來源:https://commons.tsadra.org/index.php/Zhabs_dkar_tshogs_drug_rang_grol

噶陀仁珍千寶才旺諾布簡傳

尊者才旺諾布(Tsewang Norbu,西元 1698–1755 年)是噶陀仁珍千寶的第二世化身,被譽為「喜馬拉雅山十三國之國師」。他被視為密主金剛(金剛手菩薩)的化現,以及蓮花生大士二十五位心子之一南開寧波(虛空藏大師)的轉世。尊者以無宗派精神弘揚佛法,並在西藏、尼泊爾和拉達克等地擔任調解者。

一、 誕生與寧瑪派啟蒙(1698–1722 年)

尊者於時輪金剛曆土虎年(西元 1698 年)誕生於大西藏下部噶陀金剛座南麓。尊者在幼年時即能說自己是南開寧波(虛空藏大師),並受到伏藏大師貝瑪德欽林巴(貝瑪瑪尼)的認證和攝受。

寧瑪派的核心傳承

十三歲(1710 年),尊者從根本上師貝瑪德欽林巴處,得到大圓滿次第的完整法門,包括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上師瑜伽等。上師將銅製茶壺贈予尊者,象徵完整授法。

二十一歲(1718 年),尊者在噶陀金剛座,於印度大成就者吽生持明的轉世、噶陀派索南德贊大師座下皈依三寶、受出家別解脫戒。尊者從其處得到《明界金剛心》法完整詳盡的四灌頂,被視為最親近的心子之一。

二十四歲(1721 年),尊者親見殊勝的法王隆欽饒降龍欽巴尊者,Longchen Rabjam),獲授心要的甚深法教。隆欽饒降將四部心要的法本置於尊者頭頂傳法,並囑咐他弘揚大圓滿法教以利益眾生。

.同年,尊者閉關修持一髻佛母、瑪哈嘎啦等護法壇城,以誅法超渡法摧毀強盜集團。

二十五歲(1722 年),尊者回到噶陀金剛座,被嘉喜索南德贊仁波切封為噶陀派黃金寶座的持有者

二、 噶舉傳承的圓滿受持

尊者在青年時期周遊康區和衛藏,廣泛從各派上師處獲得傳承,建立其無宗派的基石。尊者在噶舉派傳承上皆獲得重要法教:

1. 達波噶舉

二十三歲(1720 年),尊者在馬康村面見蘇曼巴(噶舉巴耳傳傳人,本名噶瑪仁珍桑日嘉措)。他從噶瑪仁珍桑日嘉措處,得到大手印(Mahamudra)和大圓滿精要的祈請文和口訣。

二十七歲(1724 年),尊者從這位根本上師處,得到了基、道、果的入門法教達波傳承化身修持法噶當和大手印融合之法。上師賜予權能,囑咐尊者可單獨弘法或閉關。

.尊者也從十二世大寶法王絳曲多傑八世紅帽冠夏瑪巴秋吉敦都處得到了大手印的法教。

2. 香巴噶舉

二十九歲(1726 年),尊者由嘉敦阿旺多傑上師處得到香巴噶舉傳承的重要口傳《妮空行母六法》。同年,他也從貢波帕導師處得到《妮空行母六法》的灌頂、口訣和導引。

四十歲(1737 年),尊者以多羅那塔大師所作《妮古空行母六法》為基礎,寫出一本禪修法本。

四十六歲(1743 年),尊者傳予滿堂信眾香巴噶舉傳承的妮古空行母六法的口訣和開示

.尊者也著作了一本題為《一滴甘露》的法本,明確標示這是香巴噶舉傳規大手印的法本。

三、覺囊派傳承

尊者與覺囊派有極深厚的法緣,並被認證為該派轉世:

三十一歲(1728 年),尊者與覺囊派教主根桑旺波大師同住三個月。尊者修習了覺囊派佛陀三轉法輪最究竟之法——殊勝的「他空中觀」學,並得到最上無二《時輪金剛續十一部灌頂》

.教主根桑旺波認證尊者為覺囊派偉大導師薩桑洛卓嘉參(薩桑瑪底班禪)的轉世。尊者此後常往覺囊僻靜處修持時輪金剛成就法

.尊者四十八歲(1745 年)時,將覺囊派時輪金剛灌頂《他空中觀》教理傳授給噶舉派大司徒仁波切確吉炯內。

四、 薩迦派、珀東派與格魯派的法緣

1. 薩迦派和珀東派(Sakya / Pöndong ):

道果傳承:尊者三十九歲(1736 年)從拉庫傑仲處得到《道果》(Lamdre)的灌頂;並親臨都桑林寺,得到寺院方丈三次傳授完整的《道果》

珀東派大手印:尊者曾到努日采巴噶舉寺院,拜訪住持薩索丘北,並接受珀東派俱生大手印時輪金剛灌頂

歷史遺蹟的禮敬:尊者曾參拜薩迦派八思巴大師興建的四佛堂之一松給定,向畢哇巴大師融入的畫像供養,畢哇巴大師曾在此親自傳授《道果》給珀東無畏尊

2. 格魯派(Gelug):

達賴喇嘛的關係:尊者四十一歲(1738 年)謁見七世達賴喇嘛噶桑嘉措,雙方做了詳細的商談,並數次會見法王,尊者也曾為法王修長壽法會

時輪金剛支持:尊者向覺囊派大師多羅那塔建立的寺院(後改名為甘丹彭措林寺,屬格魯派)的僧眾,供養茶葉和銀兩,以協助該寺每年舉辦的時輪金剛修法

法教的傳授:尊者四十七歲(1744 年)在德摩寺從一位上師處得到了宗喀巴大師所傳完整的大威德金剛灌頂藥師佛佛經儀軌宗喀巴祈請文的口訣和開示等教授。

五、 重大功績與弘法事業(1726–1755 年)

1. 調解與廢除惡俗

終止尼泊爾陪葬惡俗: 尊者二十九歲(1726 年)首次前往尼泊爾。當時尼泊爾王子往生,尊者聲言能以「非世間火」火化遺體,但條件是國王須答應廢除男眾往生、女眾陪葬的惡俗。尊者由五指發出五色火光,火化王子遺體,並以佛教徒身份及戒律,成功廢除了長久以來的陪葬制度

西藏政治動亂中救人: 尊者五十二歲(1749 年,土蛇年),西藏爆發政治動亂(清朝指揮官謀殺郡王),尊者不顧個人安危,運用善巧方便救助了超過二百位被捲入紛爭的官員隨從,免於死刑。

拉達克和平協約: 尊者五十四歲(1751 年)應七世達賴喇嘛之囑咐,前往拉達克調解戰亂,成功達成協議,穩定邊境長達六十七年

2. 法王認證、佛塔與寺廟的修復和支持

十三世大寶法王: 尊者三十九歲(1736 年)在楚普寺閉關時,聽到空行母的密表示,預言了十三世大寶法王敦都多傑的轉世。尊者將此文句送交大司徒仁波切,後確認轉世。

第十世夏瑪巴: 尊者五十歲(1747 年)前往楚布寺,為第十世夏瑪巴貢丘秋吉尼瑪舉行坐床典禮。在認證爭議中,尊者親自確認真實的夏瑪巴,並將其抱到腿上,以銀湯匙餵他奶凍,勉勵他精進。

重修佛塔: 尊者五十一歲(1748 年)第三次抵達尼泊爾,與大司徒丹比尼謝會面,並承擔重修菩提(波達)大塔的工程。尊者五十四歲(1751 年)第四次抵達尼泊爾,重修閂布(蘇瓦揚布)大塔。在開工典禮時,象鼻財神及六面天神現身承諾提供修復所需的金銀。尊者五十七歲(1754年),因廓爾喀王未實現運送主軸的諾言,尊者勃然大怒,在國王面前擲香爐,國王見他前額有第三隻眼、口中冒火,懼而從命,隨後親自參與主軸的搬運。最終,佛塔的修復工程順利完成。

寺廟的修復和支持:尊者曾對幾處重要的寺廟修復或提供了重大的物質支持,他用信徒的供養製作了一把價值一千個金幣(鑲嵌有北蒙古黃絲、珍珠及珊瑚)的,並在根本上師生日當天供養於桑耶寺的佛陀雕像上。 他曾貢獻兩百銀兩(印度幣及西藏幣),用於修復噶陀寺以及一座名為十萬佛經堆塔的佛塔。 他將整套西藏總理贈送的大藏經(Kangyur)捐獻給夏魯寺。 他也大筆地護持巴默秋定禪修中心

3. 影響後世

.尊者五十七歲(1754 年)回到尼泊爾。他與印度聖者那洛巴的轉世竹千法王噶舉成律新達會面。尊者為竹千法王舉行延壽灌頂時說:「我剩下的壽命,都供養給您」。

.尊者五十八歲(1755 年)七月二十五日,在金剛跏趺坐中,心識融入法界(圓寂)。為了防止因拉達克衝突和蒙古軍隊南下等政治因素造成紛爭,弟子們遵守遺囑,決定守密兩年。法體隨後在邦巴山舉行荼毘大典,發現許多不同顏色的舍利。主要弟子,包括竹千法王和巴沃仁波切,承擔了修建舍利塔的責任。

.尊者在世時著述甚豐,內容涵蓋傳記、教言道歌、上師瑜伽、灌頂儀軌、歷史、文學等十二個分類,著作總共寫了八部,現今實際僅存約有五冊。他曾撰寫自己的傳記《山野間之妙藥》,坦言自己僅為凡夫(སོ་སྐྱེ་བྱིས་པ།, 凡夫愚童),且以謙虛和自我批判的態度記錄了修行上的得失。

.尊者行事簡樸,對世事厭惡,常以捨世瑜伽士之姿修行。他具有不可勝數內、外和密等奇妙神蹟,在岩石上留下許多手印和腳印等奇蹟。凡見到尊者慈容、聽聞尊者法語、思憶尊者功德者,都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尊者在教法上徹底體現了無宗派的廣大胸襟,其弟子遍及寧瑪巴、直貢、達隆和竹巴噶舉各佛學院,以及覺囊、夏洛和珀東等各門派。他弘揚教證二法,傳授新舊密續及其他甚深教法。

.尊者的主要弟子被稱為「噶舉巴的五位師徒」,包括十三世大寶法王敦都多傑十世紅帽冠夏瑪巴貢秋尼瑪竹千法王噶舉成律新達大司徒丹北尼謝,以及巴沃仁波切祖拉噶巴

參考文獻來源:仁珍才旺諾布全集

一切顯現皆如幻化

佛陀了知所見一切顯現皆如幻化,故說:
我以如幻之身,
說如幻之法,
於如幻眾生,
證如幻菩提。

— 岡波巴大師《解脫莊嚴寶論》

參考來源:
德格版《解脫莊嚴寶論》第二十章 "སངས་རྒྱས་ཀྱི་ཡོན་ཏན་"(佛功德品):
སངས་རྒྱས་ཀྱིས་གཟིགས་པ་ལ་སྣང་བ་ཐམས་ཅད་སྒྱུ་མ་ལྟ་བུར་མཁྱེན་པས།
བདག་སྒྱུ་མའི་ལུས་ཀྱིས།
ཆོས་སྒྱུ་མ་སྨྲ།
འགྲོ་བ་སྒྱུ་མ་ལ།
བྱང་ཆུབ་སྒྱུ་མ་ཐོབ།

安住本覺座,
一切如夢般,
雖夢亦尊重,
離於執為實。

— 筆記心得於參加2025 措尼仁波切中陰進階實修課程

全然的按摩

上週到峇里島旅遊五日,接受了4個按摩,找回了全然按摩的感覺。第一個地點是在台灣桃園機場登機前,後三個是在峇里島的海灘旁、SPA館和路邊的按摩店。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運氣好,感覺這四位按摩師的技術都比家裡附近的還要好,不過我想出國度假的心情應該加了很多分。她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給我一種開放又投入的感覺,我發現這是我有時候會暫時沒有連結的重要特質,反思之後,我想到以下幾種原因:

  1. 病氣:覺得案主的病氣會傳給自己
  2. 體力不支:過度工作或休息不夠
  3. 內在不穩定:在情緒中、煩躁
  4. 趕時間:覺得要處理的地方太多,或是急著達到效果
  5. 頭腦化:太注重步驟、完整性和邏輯

解決以上問題就是要調整身心狀態,特別是營養、飲食和睡眠,還有給自己靜心冥想的時間,因為自己的身心就是按摩師最大的資產,也是決定個案品質的關鍵。這些需要紀律和不斷練習,並從錯誤和失敗中汲取經驗,逐漸蛻變成長。

當我在個案中錨定於全然的接觸時,特別是在將手直接接觸到肌膚上,我回想到奧修能量平衡按摩的的特質,不疾不徐,充分感受,讓身體回應身體,在規則中保持開放和流動,這些都是很棒又珍貴的禮物。同時,在按摩中保持全然和臨在,對按摩師而言也是一種修行,透過專注扎根在身體感受而允許念頭自由來去,不但個案的品質會更好、按摩師的「功力」也會一點一滴地增加,而且與案主的互動經驗也會化成養分滋潤雙方,形成超棒的體驗!

參加2025 措尼仁波切微細身課程心得1

我第一次接觸 措尼仁波切的微細身課程應該是在2017 年,今天有幸再次來聽仁波切開示,感覺又有更深的體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業力的變化,心中一些像雲霧或面紗的遮掩也慢慢揭開,雖然覺得有點慢,但好在有持續進行,心中懷抱感激之心❤

————

以下是今日微細身課程第一天的筆記:

「感受」包含身體和心的體驗。身體的感受側重於物理的觸感和生理狀態的覺知,而心的感受則側重於情緒和心情的體驗。這兩種感受都與微細身的狀態緊密相關,並與粗重身和心相互影響。

修持的關鍵在於覺知這兩種類型的感受,特別是理解心的感受(情緒)可能源於儲存在微細身中的扭曲印記,並透過覺知和特定的修持方法(如握手修持)來處理這些扭曲的感知,以達到身心的平衡與自在。

————

奇妙的是,這幾年重複聽仁波切的微細身課程,但每一次到現場的時候都好像第一次接觸,仁波切會引導思考,用風趣言語、肢體表現和故事讓我的身心靈都得到了滋養與昇華,果然鮮活的傳承還是要親身經歷才好。

顱骨療法的創始人-蘇德蘭醫生傳記

威廉·加納·蘇德蘭醫生(William Garner Sutherland, 1873-1954)是顱骨整骨療法(Osteopathy in the Cranial Field, OCF)的創始人。他是整骨療法創始人安德魯·泰勒·史提爾(Andrew Taylor Still)的學生。在就讀整骨學校之前,蘇德蘭醫生是一位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報紙編輯。他於 1898 年進入位於密蘇里州柯克斯維爾(Kirksville, Missouri)的美國整骨學校(American School of Osteopathy)就讀。他總共投入了五十五年的時間進行研究,他的探索和研究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蘇德蘭醫生對顱骨概念的探索始於一個直觀的覺察,即顱骨骨骼具有活動性,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激進的想法。在他於 1899 年學生時期,當他檢查一個安德魯·泰勒·史提爾醫生拆解的顱骨時,他被顳骨與蝶骨大翼和顳鱗部的斜面關節表面所吸引。一個「一道耀眼的光芒閃過」的非凡想法突然打動了他:「像魚鰓一樣,暗示著一種呼吸機制的關節活動性!」。這個看似奇特或瘋狂的想法 在他腦中揮之不去,因為他當時被教導顱骨骨骼是融合不動的。這種想知道這些斜面關節有何作用的需求,最終引導他發現了身體中一種呼吸般的現象,表現為活體液體和組織中富有節奏的波動。這個觀察啟發了他關於顱骨設計用於某種運動的想法,並開啟了他畢生的思想演變和研究旅程,深入探索人類系統和初級呼吸。

蘇德蘭醫生進行了「奇異的調查」,例如他會利用皮製裝置來約束自己的顱骨,以測試他的理論。通過實驗,他發現了顱骨與薦骨之間的相互張力關係。他繼續研究了 55 年,並在最初的三十年中,主要將他的工作保守。他於 1932 年首次向美國整骨協會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介紹了他的概念,但並未受到熱烈歡迎。當時,科學界對於顱骨關節活動性和顱骨呼吸機制的概念,如果理會的話,也大多是嘲笑。在沒有測量儀器的情況下研究大腦活動被認為是不受尊重的。

儘管如此,蘇德蘭醫生堅持不懈地回到了他位於明尼蘇達州曼卡托 (Mankato) 的診所,繼續進行研究和教學,又持續了 25 年。他於 1954 年去世。當時他鮮為人知,但並不苦澀。他的人生滿足感來自於對臨床實踐的投入,他的原則始終為他服務。

蘇德蘭醫生關於顱骨骨骼運動、腦脊髓液波動和腦膜相互張力的概念,至今看來仍大致與他最初的洞見相符。雖然一些細節已被闡述並釐清,但經過近百年的研究和臨床實踐,其生理學基礎似乎與他最初的願景一致。

蘇德蘭醫生被描述為一位極其溫和且具有靈性的人。他認為最初的那個想法是他生命方向和工作的指針。在他持續的研究中,他運用敏銳的觸診技巧和對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知識,揭示了人類系統內在的一種主要生命力。他意識到他正在感知一種強大而微妙的生理力量,並體認到這種力量是人體身心最根本的排序和療癒原則。

他的概念演變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1. 骨骼期:蘇德蘭醫生專注於顱骨骨骼、它們的骨縫和孔洞。他提出顱骨骨縫在人一生中都保持活動度。他的臨床觀察預測了後來的組織學研究結果,即大多數顱骨骨縫從未完全骨化,其中包含結締組織、血管和神經,保持關節功能。他對骨縫的見解得到了他的整骨學同時代者夏洛特·韋弗 (Charlotte Weaver) 研究的證實。他認為顳骨的設計為顱骨骨骼運動提供了最初的靈感。
  2. 硬腦膜期:蘇德蘭醫生將重點轉向硬腦膜及其形成的硬腦膜鐮和小腦幕,他將這些膜統稱為相互張力膜 (reciprocal tension membrane system)。他通過溫和地抓握顱骨來觸診硬腦膜。他將從顱骨到薦骨的可觸知的結締組織視為一個連續的網絡,稱之為「核心連接」(core-link)。脊髓硬腦膜在枕骨大孔處固定自身,並延伸至第二薦椎節段,將顱骨與薦骨連接起來。顱骨和薦骨被視為硬腦膜管的滑輪。
  3. 腦脊髓液 (CSF) 期:蘇德蘭醫生將注意力轉移到腦脊髓液的波動上。他認為這種波動是由他稱之為「原發性呼吸機制」(Primary Respiratory Mechanism, PRM) 的力量驅動的。他假設 PRM 包含五個現象:腦和脊髓的內在運動、腦脊髓液的波動、顱內和脊髓膜的運動、顱骨骨骼的關節活動以及薦骨在髂骨之間的非自願運動。他描述了腦脊髓液以節律性搏動和螺旋狀的方式沿著脊髓循環,這已被後來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證實。哈羅德·馬貢 (Harold Magoun) 將這種腦脊髓液搏動命名為「蘇德蘭波」(Sutherland Wave)。顱骨律動衝動 (Cranial Rhythmic Impulse, CRI) 是由伍茲夫婦 (Rachel and John Woods) 創造的術語,臨床研究顯示其速率為每分鐘 6-12 個週期,不同於心臟或呼吸節律。蘇德蘭醫生本人從未具體說明過這種律動的頻率。他認為腦部是驅動系統和產生運動的初級力量來源。
  4. 生命的氣息 (Breath of Life, BoL) 和流體身體期: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大約從 1943 年起),蘇德蘭醫生描述 PRM 是由外在力量產生的。他感知到患者被一種無所不在的外部力量所移動,他稱之為「生命的氣息」(BoL)。蘇德蘭醫生認為 BoL 是一個具體的過程,它穿過患者的身體和治療師的手,而且不會減弱。通過 BoL 的概念,他對自我修正系統的崇敬得到了充分展現。他將 BoL 比作燈塔的掃描光束,它掃過患者,啟發患者體內已存在的治癒力量。這使得「流體身體」(Fluid Body) 得以出現,此時整個身體表現得像一個單一的活物質單元。蘇德蘭醫生從腦脊髓液轉向流體身體的概念始於他稱之為「自動轉換」(automatic shifting)的技術。這種工作方式的核心是感知。從 1948 年起,蘇德蘭醫生完全投入到生物動力學方法中。
  5. 感知與靜止:在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年,蘇德蘭醫生停止了所有頭部運動測試,並且沒有對整骨病灶施加任何力量。他使用靜止點作為支點,並表示「不用技術治療,而是輕柔接觸」(treat not with techniques but gentle contact)。尋找健康是醫生的目標。蘇德蘭醫生感知到一種潛在的力量(potency),他將其描述為腦脊髓液中的「流體」,是使它移動的東西,是一種智能的動力,比人類心智更智能。這種潛在的力量在生物能量場中作為組織因素運作。

蘇德蘭醫生相信這種最根本的排序原則是由他稱為「生命之息」(Breath of Life)的作用所產生的。他被認為是從《創世記》中借用「生命之息」這個詞語。他解釋說,這種「生命之息」並非物質,也看不見,它是宇宙中正在運作的創造性智能,是一種更高的智能的表達。它可以被描述為一種神聖或宇宙性的意圖在行動。它是未見之臨在(unseen Presence), orchestrating 宇宙的展開,是道(Tao)、太極(Tai Ji),是賦予所有生命活力的大呼吸(Great Breath)。他認為「生命之息」組織著無序中的秩序,空間中的形態。

蘇德蘭醫生指出,人類內在有著深刻的靈性根源。他強調在人類系統中存在著一種不可見且智能的效力(potency)。這種效力是由「生命之息」產生的一種力量,它賦予活體系統活力並維持其統一性。效力可以被視為人類系統中最根本的生命力。蘇德蘭醫生指出,這種最根本的生命力在腦脊髓液中發生了「轉變」(transmutation)。效力在腦脊髓液以及身體所有液體中進一步轉變,並在每個細胞和組織中表現為一個活生生的藍圖。效力是「生命之息」在人體身心活躍運作的一種表現,是一種生物動態的組織力量,被認為是遍及全身心根本且必要的排序原則。他將腦脊髓液中的效力稱為「液體光」(liquid light)。

將「生命之息」的效力傳遞到腦脊髓液成為他治療模式中的根本概念。他了解到,身體的液體系統將「生命之息」的效力傳遞到身體的所有細胞和組織。他強調這種感知上的真實性:效力是一種組織和移動液體的不可見力量。這種液體系統傳達力量的概念與整骨療法創始人安德魯·泰勒·史提爾(Andrew Taylor Still)的教導相呼應,史提爾認為身體的液體系統傳達了這種排序原則。史提爾強調液體系統的重要性,他說「動脈的法則至高無上」(The rule of the artery is supreme)。蘇德蘭醫生擴展了這個觀點,說「而腦脊髓液則在指揮」(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is in command)。

蘇德蘭醫生意識到,他患者病情的變化或整骨病灶的糾正,是由一種通過體液運作的智能力量(即效力)所致,而非他的具體手法或矯正工作。這促使他在生命的後期,將最終的興趣從組織的外在形態轉向患者體內運作的潛在形成力。他認識到症狀、功能障礙和張力模式等是更深層力量組織的結果。他也學會了「做得更少」(do less)。

他發展出三種不同類型的顱骨工作:生物力學(biomechanical)、功能性(functional)和生物動力學(biodynamic)。

  • 生物力學方法是一種解剖學的結構-功能方法,需要對顱骨骨縫結構有熟練的觸覺知識。
  • 功能性方法則是由顱骨波(cranial wave)或顱骨律動衝動(Cranial Rhythmic Impulse, CRI)引導治療。
  • 生物動力學方法則是他後期發展的,特別是在 1951 年 2 月搬到加州海岸後。在他的海邊房子裡,一種新的意識被點燃,生物動力學理念誕生了。這種後期工作強調「生命之息」的首要性。

在他的後期階段,蘇德蘭醫生特別強調工作的靈性根源。他最後的建議是「靜止而知(Be still and know)」。他將這句話與聖經詩篇 46:10 的「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Be still, and know that I am God)聯繫起來。這句話暗示著對無限寧靜臨在的體認。他的妻子阿達·蘇德蘭(Adah Sutherland)在他的墓碑上刻上這句話,並在自己的墓碑上補足了後半句「我是(I AM)」。他們共同的墓誌銘「靜止而知 我是」傳達了生物動力學顱骨療法精髓的靈性傳承。

蘇德蘭醫生受到瑞典堡(Emanuel Swedenborg)的影響。瑞典堡是第一位記錄腦脊髓液波動的科學家,並提出了從無限到最粗糙層面的「逐級下降」(step-down)模型。

蘇德蘭醫生的一些學生繼續並發展了他的工作,其中著名的有羅林·貝克醫生(Rollin Becker, D.O.) 和魯比·戴(Ruby Day)。貝克醫生在蘇德蘭醫生於 1954 年逝世後,在傳承其工作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羅林·貝克醫生曾於 1962 年至 1979 年擔任蘇德蘭顱骨教學基金會(Sutherland Cranial Teaching Foundation)的總裁,該基金會致力於延續蘇德蘭醫生的教導。

蘇德蘭醫生曾在他的演講中說過:「在這個房間裡有一片腦脊髓液的海洋。」 他認為「生命之息」就存在於這種液體之中,是「流體中的流體」。他將他在加州太平洋叢林(Pacific Grove, California)的房子命名為「支點」(The Fulcrum)。

他的理解在他的一生中不斷深化和發展,他從未停止學習。 foundation training 僅僅是個開始,是一個通往可能持續一生的深刻旅程的入口。

註:本文章由AI輔助撰寫,由於先前因為伺服器損壞導致來源出處遺失,如有不便之處敬請海涵。

CST的開創者-阿普雷傑醫生

約翰·E·阿普雷傑 (John E. Upledger, 1932-2012) 是一位美國的整骨醫學醫師 (D.O.),也是頭薦骨療法 (Craniosacral Therapy, CST) 領域的主要創始者和推廣者之一。他不僅是一位臨床醫師,也是一位研究者和教育家,曾在密西根州立大學骨科醫學院擔任副教授。

他人生道路的轉折與早期啟發:

阿普雷傑最初的夢想其實是成為一名爵士音樂家。然而,在 1950 年代於美國海岸警衛隊服役期間,他的人生方向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據說,他在一次颶風中,僅憑無線電的指示,成功地進行了一次闌尾切除術。這段經歷極大地影響了他,促使他決定投身醫學。

他起初是一名整骨醫學全科醫生和外科醫生。他深入研究顱骨運動和顱薦系統的契機始於 1970 年代早期。當時,他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擔任臨床研究員,協助進行一場頸部手術時,觀察到病患頸部的硬腦膜有規律性的跳動或運動。這項超出當時醫學認知的現象激發了他的強烈好奇心,促使他展開了對顱薦系統功能和運動的深入研究。

研究與理論發展:

在密西根州立大學期間,阿普雷傑領導了一個研究團隊,對他所觀察到的硬腦膜運動進行了探測。他與研究者如茲維·卡尼 (Zvi Karni) 進行了合作研究,包括使用機電測量來嘗試記錄和驗證在頭薦骨整骨診斷和治療期間所感知到的主觀觸診感覺。

在一項研究中,他們設計實驗,使醫生(阿普雷傑博士)在進行觸診時無法看到正在進行的記錄,所有的記錄都由科學觀察者(卡尼博士)根據醫生口頭描述的印象來即時標記。這項研究嘗試將主觀的觸診感知與客觀的生理信號(如應變計、心電圖、肌電圖等)聯繫起來。他們發現,特定的觸診感覺(如靜止點、釋放、轉移等)與可記錄的機電模式變化直接相關。

阿普雷傑是首先提出「能量囊腫」(energy cyst) 概念並將其整合到頭薦骨療法臨床實踐中的人物之一。這個術語據說是門寧格基金會 (Menninger Foundation) 的主任埃爾默·格林 (Elmer Green) 在參加阿普雷傑的研討會時創造的。阿普雷傑認為能量囊腫是由創傷(包括物理、情緒甚至精神層面)引起的被隔離的能量模式。他將這種概念與身體情緒釋放 (SomatoEmotional release) 的過程聯繫起來,認為治療師可以作為促進者,協助身體釋放這些被困的能量。

他深入研究了顱薦系統的組成部分,包括顱骨的活動、硬腦膜、腦脊髓液 (CSF) 的循環,以及它們與全身結締組織(筋膜)和神經系統的相互關係。

他描述了顱薦系統固有的節律性運動,包括屈曲 (flexion) 和伸展 (extension) 階段,以及介於兩個階段之間的「靜止點」(Still Point)。他解釋說,靜止點是顱薦系統的律動暫停的時刻,可以自然發生,也可以通過輕柔的手法誘發。他推測靜止點期間腦脊髓液的產生可能並未停止,而是通過離子擴散的方式進行。

阿普雷傑和他的合作者探索了觸診技巧,強調了「用身體去傾聽生物體」。他們描述了感知不同生理律動(如心血管、呼吸、頭薦骨)的方法,以及如何觸診組織的張力模式。

他還介紹了特定的技術,例如V-擴散 (V-spread),這是一種通過引導能量流來釋放組織限制的方法。

臨床實踐與應用:

阿普雷傑的臨床工作不僅限於疼痛或結構問題,他還將頭薦骨療法應用於神經系統疾病和其他複雜情況。他開創了針對自閉症兒童的頭薦骨療法臨床方法,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曾分享過一個故事,講述一個孩子在治療後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卻因此被機構工作人員視為「麻煩」而受到懲罰,這凸顯了當時對這類療法理解的挑戰。

一項由阿普雷傑進行的研究調查了頭薦骨檢查結果與學童所表現出的各種問題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總體頭薦骨運動限制評分升高與被學校當局分類為「不正常」、「行為問題」、「學習障礙」以及運動協調問題之間存在正向關係。研究也發現,該評分與難產分娩有關,並且與有多重問題的兒童關係最為密切。這項研究也評估了不同檢查者之間觸診結果的可靠性。

頭薦骨靜止點技術 (CSPT) 的應用也在老年癡呆症患者中進行了探索性研究。隨著頭薦骨療法的普及,阿普雷傑的診所吸引了許多特別的病患,包括像布魯克·雪德絲 (Brooke Shields) 這樣的名人、奧運跳水選手瑪麗·艾倫·克拉克 (Mary Ellen Clark),以及來自埃及的頭部連體嬰兒等高知名度的案例。

他還開發了創新的外展項目,例如與應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退伍軍人合作,以及將海豚與頭薦骨療法相結合的項目。這些項目至今仍在他的機構及其全球網絡中延續。

個人特質與傳承:

約翰·阿普雷傑被許多學生和同事深深尊敬。脊骨神經醫師唐·科恩 (Don Cohen) 曾與他合著書籍,並形容阿普雷傑「缺乏矯飾,理解深刻,臨床敏銳,並且願意無私分享」。科恩用一句話總結他:「他的頭在雲端,但雙腳牢牢地踩在地上。」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他既有遠見卓識,又能紮根於實際臨床工作的特質。

阿普雷傑非常鼓勵人們發展自己的觸診感知能力。他曾提到一位學生成功感受到頭薦骨律動時,發出「一旦你找到了它,你就再也離不開它了」的感嘆。丹尼爾·奧古斯托尼 (Daniel Agustoni) 在其關於頭薦骨自我治療的書中提到,阿普雷傑曾親自向他示範了靜止點和V-擴散的自我治療方法。在棕櫚灘花園的診所裡,他親切地被治療師和來訪的從業者們稱為「約翰博士 (Dr. John)」。

他的兒子,約翰·馬修·阿普雷傑 (John Matthew Upledger),在他父親身邊工作了 25 年,並最終成為阿普雷傑機構的執行長,極大地擴展了該機構在全球的教學和影響範圍。

總的來說,約翰·E·阿普雷傑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觀察開始,通過嚴謹(儘管非主流)的研究和豐富的臨床實踐,開創並推廣了頭薦骨療法,為身心健康領域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治療方法。他的故事不僅包含學術貢獻,也充滿了個人勇氣、好奇心和對人類福祉的熱情。(本文由AI協助整理)

圖片來源:https://www.upledger.com/

參考資料:

  1. CranioSacral Therapy 1 – Study Guide, Upledger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2. Upledger JE.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s that support the existence of a craniosacral system. 1995 [cited 1998 Apr 15].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crunio .org/JEU Article_en.htm.1
  3. Upledger JE, Karni Z. Mechano-electric patterns during craniosacral osteopath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AOA. 1979
  4. Upledger JE, Vredevoogd J. Craniosacral Therapy. Eastland Press; 1983
  5. Upledger JE. Craniosacral Therapy II: Beyond the Dura. Eastland Press; 1987
  6. Cohen D. An Introduction to Craniosacral Therapy: Anatomy, Function, and Treatment. North Atlantic Books; 1996
  7. Agustoni D. Harmonizing Your Craniosacral System: Self-Treatments for Improving Your Health. North Atlantic Books; 2011

BCST的開創者-貝克醫生

早期生活與教育

羅林·貝克醫生 (Rollin E. Becker, 1910-1996) 出生於一個整骨療法家庭。他的父親是亞瑟·貝克 Arthur D. Becker, D.O.,一位著名且受人尊敬的整骨醫生,曾是安德魯·泰勒·史蒂爾 (Andrew Taylor Still) 醫生(整骨療法創始人)的教員,後來擔任過兩所整骨療法學院的院長。

貝克醫生於 1934 年畢業於美國整骨療法學院 (American School of Osteopathy),該校後來更名為柯克斯維爾整骨醫學院 (Kirksville College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職業生涯

畢業後,他在奧克拉荷馬州執業了幾年,隨後搬到密西根州,在那裡執業了十三年。1949 年,他遷至德州達拉斯,並在那裡執業直至 1989 年。他曾在德州整骨醫學院 (Texas College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擔任整骨哲學、原理與實踐系的副教授。

貝克醫生是美國整骨療法協會、德州整骨醫師與外科醫生協會、應用整骨療法學會、德州應用整骨療法學會和顱骨學會的成員。

與蘇德蘭醫生及顱骨領域的連結

1944 年,他在密西根州執業約十年後,遇到了整骨醫生威廉.加納.蘇德蘭 (William Garner Sutherland), D.O.。他成為蘇德蘭醫生早期教學團隊的關鍵成員,並於 1948 年首次在蘇德蘭醫生的課程上擔任教員。

蘇德蘭醫生於 1954 年去世後,貝克醫生在維持其工作的傳承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從 1962 年到 1979 年,他擔任蘇德蘭顱骨教學基金會 (SCTF) 的主席,任期長達 17 年。他持續服務蘇德蘭及其工作。他編輯了蘇德蘭醫生的書籍《整骨科學教學》(Teaching in the Science of Osteopathy)。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他在英國的顱骨教學中產生了重要影響。

核心哲學與貢獻

貝克醫生是生物動能頭薦骨療法 (Biodynamic Craniosacral Therapy) 或稱顱薦動力治療 (Craniosacral Biodynamics) 的重要影響人物,富蘭克林·西爾斯 Franklyn Sills 的教學和著作深受其影響,西爾斯所使用的「生物動力學」(biodynamic) 一詞便是借用自貝克醫生。

他強調「聆聽」取向在治療中的重要性。他在多年的臨床實踐後,發現僅靠技術效果不穩定,於是決定停止對患者「做」任何事,而開始單純地聆聽,從中領悟到改變不是來自外部操作,而是來自患者系統內部的「固有治療計畫 (inherent treatment plan)」的展開。西爾斯將這個概念納入其生物動力學方法的核心。

他強調識別和利用身體內在的「自癒機制 (self-corrective mechanisms)」。他使用「內在的醫師 (physician within)」和「沉默的夥伴 (silent partner)」等術語來傳達這種簡單而實用的哲學概念。他將靜止描述為「沉默的夥伴」,認為它是一個絕對靜止的支點,其中沒有運動中的能量,但它是能量的來源,是能量來自的狀態,不是運動中的能量,而是純粹的效力 (pure potency),它是全能的。

貝克醫生區分了兩種基本力量:「生物動力內在力 (biodynamic intrinsic forces)」和「生物動力學外部衍生力 (biokinetic externally derived forces)」。生物動力效力是生命之息的效力,是組織原則,是內在的、普遍的、影響身體形成的力量,類似於胚胎學的普遍力量。生物動力學力量是環境力量、壓力、創傷和基因等外來或條件性力量。

貝克醫生創造了「生物動力 (biodynamic)」一詞來指代生命之息的效力在其生理功能中的作用。他命名/創造了『長潮 (Long Tide)』一詞,指代生命之息所產生的最深層、最緩慢的原始運動(通常感知為 100 秒一個週期),是人體系統的偉大組織之風。他闡述了「有節奏的平衡交換 (rhythmic balanced interchange)」的概念,這個概念與沃爾特·羅素 (Walter Russell) 提出的平衡法則相呼應,羅素是史蒂爾、蘇德蘭和貝克醫生的朋友和老師。

貝克醫生將慣性效力 (inertial potency) 稱為「變異效力 (variant potency)」,它集中起來以應對並居中擾動。他建議在感知到一個「整體轉變 (holistic shift)」之前不要做任何事,並將初級呼吸視為整個治療的起點。他發展了基於感知效力的「診斷性觸診 (Diagnostic Touch)」方法,並在 1960 年代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

他將「效力 (potency)」視為一種內在力量,支持我們應對狀況和療癒的能力。他認為健康的核心是人體在健康狀態下展現出的潛力,在每種創傷或疾病狀況的核心都有一種力量體現其關係。他寫道,使用診斷性觸診的醫師的注意力在於患者內部的效力,因為效力的變化會顯現出新的、朝向健康的模式。西爾斯闡明了貝克醫生所描述的效力的三個功能:組織 (Organizing)、保護 (Protecting) 和 治癒 (Healing)。

他認為健康的生物能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一個從受孕開始持續到死亡的力場。

貝克醫生描述了在中潮層面展開的固有治療計畫中的三個步驟或覺知階段,西爾斯將其命名為:尋求 (Seeking)、安定與靜止 (Settling and Stilling) 和 重組與重新調整 (Reorganization and Realignment)。他將安定與靜止描述為一個「靜止的停頓-休息期」,所有運動看似停止,此時效力內部會發生變化,「發生了一些事」,這是治療計畫的矯正階段。

他描述了生命之息「嬗變 (transmutation)」為物質形態的過程,認為這是重要訊息從生命之息傳遞到細胞的過程。他寫道,在呼吸運動開始之前,胎兒在子宮內就存在著有節奏的前後、漲落的運動,他確信這始於受孕。他意識到其整骨療法的有效性對不同患者不穩定,於是決定單純聆聽,直到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從而學習如何持續有效。

詹姆斯·傑勒斯 (James Jealous) 是貝克醫生的學生,進一步發展了蘇德蘭的傳承,奠定了生物動力學的基礎。查爾斯·里德利 (Charles Ridley) 在他的書中遵循傑勒斯的定義。

精神與哲學連結

除了整骨療法,貝克醫生還與更深層的精神和哲學領域有連結。

他是沃爾特·羅素 (Walter Russell) 的朋友和老師,羅素是一位哲學家、科學家和神秘主義者,其關於平衡和有節奏平衡交換的思想與貝克醫生的理念產生共鳴。他與喀什米爾濕婆教 (Kashmir Shaivism) 有著深刻的連結,特別是通過與斯瓦米·切塔納南達 (Swami Chetanananda) 的關係。貝克醫生和斯瓦米·切塔納南達之間有立即的相互理解和深度的交流,他們在「動態靜止 (Dynamic Stillness)」(在喀什米爾濕婆教中稱為 Spanda)中找到了共鳴。

據報導,斯瓦米·切塔納南達創造了「動態靜止」一詞,後來貝克醫生開始將其用作生物動力學顱骨術語。斯瓦米·切塔納南達接受貝克醫生的治療,並表示貝克醫生教導他顱骨整骨療法多年。斯瓦米·切塔納南達將其兩卷本的著作《動態靜止》獻給了貝克醫生。

貝克醫生直到 1976 年都在俄勒岡州波特蘭的 Movement Center 道場提供治療。貝克醫生和其妻子的骨灰安放在斯瓦米·切塔納南達道場的花園裡。Rudra Press 是斯瓦米·切塔納南達道場的出版商,出版了貝克醫生的著作《生命在運動》和《生命的寧靜》。這與 Stillness Press LLC 有關,後者的使命是推廣整骨療法和健康。

著作與遺產

貝克醫生的著作集保存在北德州健康科學大學 Gibson D. Lewis 圖書館檔案館。他的著作包括廣受引用的「診斷性觸診」系列論文 和書籍,如《生命在運動》(Life in Motion) 和《生命的寧靜》(The Stillness of Life)。他啟發了後代的整骨療法教師和學生。羅林·貝克研究所 (Rollin E. Becker Institute) 的教學團隊努力遵循他的榜樣,並在貝克醫生家人的支持下採用了他的名字。

總結來說,貝克醫生是一位承繼和發展蘇德蘭醫生工作、並對顱骨領域特別是生物動能頭薦骨療法產生深遠影響的整骨醫生。他以強調聆聽、身體的內在智慧和力量、以及探索靜止的深層意義而聞名,將科學臨床觀察與深刻的哲學及精神見解融為一體。(本文由AI協助整理)

圖片來源:https://www.stillnesspress.com/becker

參考資料:

  1. Rollin E Becker Institute. ABOUT ROLLIN E. BECKER. Rollin E Becker Institute. https://www.rollinbeckerinstitute.co.uk/about-rollin-e-becker
  2. Ridley C. Stillness Touch: Union of Body.
  3. Menzam-Sills C. The Breath of Life.
  4. Sills F. Foundations in Craniosacral Biodynamics, Volume Two.

BCST宇宙觀的起源層次

以下是生物動能頭薦骨療法 (Biodynamic Craniosacral Therapy, BCST) 中空性 (Emptiness)、動態靜止 (Dynamic Stillness)、生命之息 (Breath of Life) 等概念的起源順序的心智圖結構,從最根本的源頭開始展開,這個結構體現了資料中描述的概念之間的層次和湧現關係,從最抽象、無形的源頭,層層顯化為具體的生命形式和感知現象。

BCST 宇宙觀中的起源層次:從空性到形體

第一層:最根本的源頭 (The Ultimate Source)

1. 概念:
空性 (Emptiness) / 虛空 (Void)、道 (Dao)、絕對 (Absolute)、永恆 (Eternal)、未創造者 (The Uncreated)、純粹本質/光/智慧 (Pure essence/light/wisdom)

2. 性質與角色:

  • 固有的基礎 (Inherent ground)。
  • 純粹的潛力 (Pure potential),涵蓋一切可能性。
  • 萬物湧現的基礎 (Ground of emergence for all things),但其本身是寂靜和空的。
  • 非存在 (Non-being)。
  • 因果意識 (Causal consciousness),僅是靜止。
  • 先於面向自我或本我意識的領域 (Domain prior-to a consciousness oriented to self or Self)。
  • 能量的源頭 (Source of energy)。
  • 在佛教宇宙觀中,是前一個宇宙的絕對終結,代表純粹潛力。
  • 虛空是靜止的中心/支點 (Void is the center/fulcrum of stillness),延伸至宇宙邊緣。


第二層:源頭的顯化 / 萬物湧現的基礎 (Manifestation of the Source / Ground of Emergence for All Form)

1. 概念:
動態靜止 (Dynamic Stillness) 、太極 (Tai Ji) (在顱骶骨概念中與動態靜止同義)

2. 起源:

  • 從道的空性中升起 (Arises from the emptiness of Dao)。
  • 是空性展開為潛在的形式和存在狀態 (Is emptiness unfolded as potential form and being-ness)。
  • 是固有的根源被顯化出來 (Is the inherent ground made manifest)。


3. 性質與角色:

  • 所有形式、現實和生命湧現的根本基礎或地面 (The fundamental ground of emergence for all form, reality, and life)。
  • 一種固有的、活生生的、充滿活力和潛力的靜止狀態 (An intrinsic, alive, vibrant, and dynamic stillness state)。
  • 純粹的效力 (Pure potency)。
  • 宇宙的支點 (Fulcrum of the cosmos);生命之息的支點 (Fulcrum for the Breath of Life)。
  • 所有萬物出現的寂靜源頭 (The silence from which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rise)。
  • 充滿創造潛力,內含所有潛在的顯化 (Full of potential creativity, holding all potential manifestations)。
  • 神聖創造意圖的表達 (Expression of the divine creative intention)。
  • 滲透萬物 (Permeates everything),是固有的 (Is inherent)。
  • 是一種無限的黑色靜止空間 (An infinite black stillness space)。
  • 是有覺知的空性 (Full emptiness that is aware)。
  • 與形體同時存在並持續相互交流 (Co-arises with and is in constant rhythmic balanced interchange with form)。
  • 生命之息的意圖似乎從這種偉大的靜止中產生 (The intentions of the Breath of Life seem to arise out of this great Stillness)。
  • 在受孕後的靜止狀態中,傳達形成人體的指令,點燃生命火花,並佈置原初母體 (Delivers instructions to form the body, ignites spark, lays down Original matrix in the stillness after conception)。
  • 貝克爾稱之為「沉默的伙伴」(Silent Partner)。
  • 體驗上是知覺者不顯 (Perception without a perceiver);是合一意識 (Unity consciousness);是未知與黑暗 (Unknowing and darkness);是神秘的入口或通道 (A mysterious gateway)。


第三層:創造與組織的力量 (The Force of Creation and Organization)

1. 概念:
生命之息 (Breath of Life)

2. 起源:

  • 從深邃的動態靜止中升起 (Arises from a profound Dynamic Stillness)。
  • 其意圖從偉大的靜止中產生 (Its intentions arise out of the great Stillness)。
  • 是動態靜止的顯化或表達 (Is a manifestation or expression of Dynamic Stillness)。


3. 性質與角色:

  • 行動中的創造性智慧與神聖意圖 (Creative Intelligence and Divine intention in action)。
  • 將其意圖表現為運動(原始意圖)(Expresses its intentions as motion (primal intention))。
  • 是偉大的組織之風,產生潮汐現象 (The great organizing wind, generates tidal phenomena)。
  • 攜帶智慧和組織意圖進入形體 (Carries Intelligence and organizing intentions into form)。
  • 組織空間以組織形體 (Organizes space in order to organize form)。
  • 其效力是系統固有的資源與動力 (Its potency is the system’s inherent resource and motive power)。
  • 透過中線的門戶流入胚胎以創造人體 (Flows through the midline portal into the embryo to create a human being)。
  • 它棲息於靜止之中,呼吸著創造的生命之火 (It abides in stillness and breathes a living fire that fashions creation)。
  • 一種未分化的生命之息可能從無限之外湧現,穿越動態靜止時出現純粹生命之息 (An undifferentiated Breath of Life may emerge from beyond infinity, and as it travels through Dynamic Stillness, Pure Breath of Life emerges)。


第四層:生命之息的顯化 (Manifestations of the Breath of Life)

1. 概念:
長潮 (Long Tide)、中潮 (Mid-Tide) / 流體潮 (Fluid Tide)、顱節律衝動 (CRI)

2. 起源:

  • 由生命之息產生 (Generated by the Breath of Life)。
  • 從「某處」湧現並返回 (Seems to arise from and return to “somewhere else”)。
  • 長潮是生命之息的原始運動表現 (Long Tide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Breath of Life’s Original motion)。

3. 性質與角色:

  • 是生命之息意圖的運動表現 (Are the motional expressions of the Breath of Life’s intentions)。
  • 長潮是廣闊的作用場,產生生物電場和原初母體 (Long Tide is a vast field of action, generates the bioelectric field and Original matrix)。它是主要的組織原則 (The fundamental ordering principle)。
  • 流體潮是生命之息效力在流體中的表現 (Fluid Tide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Breath of Life’s potency in the fluids)。
  • 中潮是效力、流體和組織的相互作用 (Mid-Tide is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tency, fluids, and tissues)。
  • CRI 是生命之息在身體層面的表現 (CRI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Breath of Life in the physical body)。
  • 它們是「潮汐」或「波浪」,承載著生命之息的藍圖和組織力 (They are the “tides” or “waves” carrying the Breath of Life’s blueprint and organizing power)。


第五層:更深層的顯化 / 合一狀態 (Deeper Manifestation / State of Union)

1. 概念:
純粹生命之息 / 純粹之愛氣息 (Pure Breath of Life / Pure Breath of Love)

2. 起源:

  • 在動態靜止內爆為內在無限時出現 (Emerges when Dynamic Stillness implodes as inner infinity)。
  • 當穿越「超越」動態靜止的狀態時出現 (Emerges when passing “beyond” Dynamic Stillness)。
  • 從絕對無顯化的動態靜止中作為單一整體單位出現 (Emerges out of an Absolute un-manifest Dynamic Stillness as a singular unit of invisible Wholeness)。

3. 性質與角色:

  • 是一種原始物質,顯化所有創造 (A primordial substance that manifests all of creation)。
  • 是所有生命之息顯化的煉金術混合物 (An alchemical mix of all Breath of Life manifestations),將其融合成單一物質。
  • 一種非分離性物質 (Non-separating matter),將萬物聯合 (unites all things)。
  • 滲透所有細胞 (Suffuses all cells),並使其覺醒至完整意識。
  • 與心跳或房竇結同步脈動 (Pulses in tandem with the heartbeat or SA Node)。
  • 是後生物動力學領域 (Post-biodynamic domain) 的顯化,在此感知不到潮汐。
  • 是神聖之愛 (Divine Love) 或溫柔的母愛 (Tender Mother Love)。
  • 代表與「萬物」的合一 (Represents union with The All)。
  • 動態靜止是其永久的封印,保護其效力 (Dynamic Stillness is its permanent seal, protecting its potency)。
  • 擁有能夠將導致生命枯竭的惰性嬗變(轉化)回生命的復活力量 (Possesses resurrection forces that transubstantiates death-dealing inertia back into life)。

註:此觀念由查爾斯·里德利 (Charles Ridley) 在後生物動力學領域 (Post-Biodynamic Domain) / 靜止觸療 (Stillness Touch) 中提及


第六層:形體與個人連接 (Form and Personal Connection)

1. 概念:
形體 / 人體 (Form / Human Body)、中線 (Midline)、房竇結 (SA Node)、靜止點 / 支點 (Stillpoints / Fulcrums)

2. 起源:

  • 形體從動態靜止作為基礎湧現 (Form emerges from Dynamic Stillness as the ground)。
  • 由生命之息透過潮汐將其組織意圖帶入而形成 (Form is organized by the Breath of Life bringing its organizing intentions via the tides)。
  • 中線是生命之息流入以創造人體的門戶 (Midline is the portal for the Breath of Life to create the human)。
  • 中線和原初母體由動態靜止和生命之息在受孕時佈置 (Midline and Original matrix laid down by Dynamic Stillness and Breath of Life at conception)。
  • 靜止點是潮汐運動暫停時的現象 (Stillpoints are phenomena when tidal motion pauses)。

3. 性質與角色:

  • 形體即空性,空性即形體 (Form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s form)。
  • 形體是動態靜止的表達 (Form is an expression of Dynamic Stillness)。
  • 中線是身體核心的靜止軸心,是通往虛空/動態靜止的路徑 (Midline is the shaft of stillness in the body’s core, a route to the void/dynamic stillness)。它是生命之息的肺 (The lung for the Breath of Life)。
  • 房竇結是心臟的起搏點,是無限靜止與有限形體結合的支點 (SA Node is the heart’s pacemaker, the fulcrum where infinite stillness and finite form unite)。它是個人通往動態靜止的入口,兩者是一體的 (It is the personal access/gateway to Dynamic Stillness, they are one)。
  • 靜止點是局部的靜止時期或能量凝聚的支點 (Stillpoints are periods of local stillness or fulcrums where energy condenses)。它們是進入更深層靜止的通道 (They are gateways into deeper stillness)。


——————————————————————————–
請注意,這些概念之間並非嚴格線性的因果關係,而是更像是一種相互依存、層層內蘊、同時存在的全息 (holographic) 或隱含秩序 (implicate order) 的關係。上述順序主要反映了從最普遍、無形、基礎的層面,到越來越具體、可感知、形式化的層面的湧現過程。資料中也提及了形體與動態靜止之間持續的相互交流,以及如何在形體內部找到通往這些深層靜止和源頭的「入口」。(本文由AI協助整理)

參考資料:

  1. Shea MJ. Biodynamic Craniosacral Therapy.
  2. Sills F. Craniosacral Biodynamics, Volume One.
  3. Ridley C. Stillness Touch: Union of Body.
  4. Ridley C. Stillness: Biodynamic Cranial Practice.
  5. Shea MJ, Harvey B. The Biodynamics of the Immune System.
  6. Menzam-Sills C. The Breath of Life.
  7. Sills F. Foundations in Craniosacral Biodynamics, Volume Two.

連結與信任:治療工作的核心

「當我在拍電影時,最重要的工作是我與被拍攝者之間的連結。我認為,相較於攝影機、錄音設備、我想講述的故事、甚至資金,這一切都是次要的。最關鍵的是 — 我是否真正與這些人建立了聯繫?他們是否信任我?他們是否願意讓我完全進入他們的世界,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 2023年美國紀錄片最佳導演 盧克·洛倫森

最近因為在學習影片剪輯,看了一些紀錄片相關的教學和講座,今天早上看到YuoTube裡紀錄片導演盧克·洛倫森的一段訪談,讓我深受感動。他提到最注重的就是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信任,這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我一直是個內心情感豐富、但外在卻逃避情感交流的人。不知從何時開始,許多年來在團隊中我像個隱形人—有很多想法,卻不善表達,也缺乏與人的眼神和語言交流。我覺得自己一直是冒牌者症候群的一員,即使花了很多時間和努力在內在與外在成長上,但常感到自己不夠好,有許多不足之處。

這幾年在社群媒體上,如Instagram、Facebook或最近流行的Threads,常推播許多身體工作領域專家拍攝的影片,這些資訊如轟炸般映入眼簾,每看幾則後我就感到焦慮,覺得還有許多東西要學。實際上,我已經學習了非常多的知識和技巧,累積了大量書籍和資料。然而,我可能忽略了最根本的本質:無論治療或療癒,我們真正面對的是人,與人的連結或許是更重要的議題。

既然治療師與客戶間的關係與信任極為重要,就應該在每次治療中好好維護和經營這種關係。在這個基礎上,所有技巧和知識才能順利轉換成幫助客戶的資源。就像管道一般,信任和關係形成一個通道,讓療癒的訊息順利傳達到客戶身上。這樣一來,想要利益客戶的心、評估的結果,以及對客戶有幫助的技巧,都能透過關係和信任的通道順利傳達給客戶,一個盡善盡美的治療才得以完成。

今日偶有所感,很高興獲得這麼重要的觀念,把它記錄下來作為日後治療的提醒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