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著做個案

最近升降桌很流行,顯示越來越多人喜歡站立著念書或辦公,從前的觀念大多認為坐定才能進入心流的狀態,但是研究顯示久坐對健康有害,導致肌力和心肺功能下降等等,而站立及隔一小段時間變動姿勢則能夠避免這種缺點,只要每30分鐘打破久坐的狀態就能夠降低死亡率及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所以如果暫時還沒養成運動習慣的話,至少可以從不要整天一直坐著開始。

從前在肯園開始學習芳香按摩時,溫老師就很注重腿力,我們大多的手法技巧,除了頭部和胸部按摩之外幾乎都是站著做的。後來接觸奧修能量平衡個案及寧靜碰觸,尼騰和阿努也都是教我們站立做個案,只不過從小缺乏運動的我,因為動作不熟悉而緊張,加上核心肌群無力所以常常會腰痠,好在後來漸漸熟悉技巧,而能夠順暢地完成個案。後來我在跟洪宗基老師學習縱鶴拳、還有跟陳立偉老師學習太極拳時,他們都強調站樁的重要性。佛家禪宗的修行方法除了坐禪之外,也有立禪與行禪等修行方法,淨土宗裡面也有般舟三昧這種用經行和立姿作為修行的方法。

但是隨著開始自費物理治療的工作,每天服務的患者越來越多、工作時數慢慢拉長,自己就想要節省體力以便完成所有的任務,因此我把很多技巧改成坐著也能施作,甚至有點洋洋得意這種省力的方式,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基礎代謝率漸漸下降,就能體會到坐著工作帶來的弊端:腰圍變得越來越大,能量較少流動、不是很強,好像也變得較沒有耐心,心情容易低落等等。後來我就想到當初身體按摩的老師們,教的技巧都是站立著施行的,所以就洗心革面,儘量都是站著工作。一兩週後我就慢慢感受到站著工作的好處,不僅是增加全身協調和肌肉的運用,而且治療的觀點也跟坐著的時候不一樣,有較多的創意和不同觀點,這點倒是意外的收穫。

其實不僅坐著能夠節省能量,站著的時候只要善加運用放鬆和力學也能夠輕鬆地工作,而且站著除了避免久坐的缺點之外也能維持核心肌力、運用全身的協調與能量,所以往後的日子我要儘量都避免久坐工作,讓個案的品質更上一層樓。

平衡— 過猶不及

最近出現的一些事件讓我意識到自己常常會有些「偏激」,處在較極端的狀態,無論是工作或是情緒上,都有點患得患失,很容易處在天平的兩端。仔細回想,這種狀態好像由來已久,至少從國小開始,我就對失敗很不能接受,所以我只做有把握的事,因此不敢嘗試很多事物,對於沒有把握的事情,儘管當下會很美好,我會選擇不讓它發生,等到時機過了,卻又感到特別後悔,雖然能量阻塞卻已經覆水難收、無可奈何。相反地,對於特別引起我興趣的人或東西,我常常會過度投入,在做之前會非常緊張,一股腦兒又急又擔心,結局往往產生反效果,造成對方許多不便,搞砸了原本符合自己能力和條件的事。

直到2010年學習能量平衡,我才領悟到要從內在的放鬆出發,每件事情都需要空間、都需要平衡,但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於是在一次次的動態、靜態和生活上的靜心禪修裡,一再再磨練心性和習氣,每一次都有收穫、都改了一點,十多年了,經歷了很多人事物的變化,還是發現有這樣的隱性習慣,果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然而雖然還未完全修正,其實我已經和從前大不相同,懂得刻意慢下來、時時提醒自己放鬆,但是在面對「新」的人事物時,例如新患者、上課學習新的技巧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心急的情況。

例如一位新患者或是案主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會急著想要找出他的問題所在,而不是真的「看見」他,找到問題的原因或根源之後,我又會急著要消除病因,而用了比較積極(其實好像有點激進)的技巧或態度來處理,所以有時候患者回去的前幾天會覺得很痛,這是我要改進的地方,否則在還沒感受到效果前就先被嚇到,不是好主意。

很高興在我46歲的時候再次發現這個習氣,當了六年的物理治療師,希望從今天開始能夠找到內在的平衡。

佛陀的治療和心理學— 奧修

所有的西方心理學都立基於病理學,一種立基於健康人的真正的心理學是需要的。完美的心理學必須立基於像佛陀一樣的人,而不僅僅是健康人。

那麼,有三種類型的心理學。一種是病態的:所有西方心理學都是病態的。只是在最近,才有一些考慮健康人的整全(wholistic)趨勢在增強,但是他們還只是開端。即使第一步都還沒有邁出。

有第二種心理學是考慮健康人的,它立基於健康人的頭腦--那些是東方的心理學。佛教有一種穿透得非常非常深的心理學;帕坦加利有他自己的心理學。他們立基於健康的人:幫助一個健康人變得更健康;幫助一個健康人達成更偉大的健康。病理的心理學幫助瘋狂的人變得健康。

那麼,還有第三種。葛吉夫所謂的終極的心理學還沒有得到開發。那種類型必須依靠佛陀。它還沒有被開發,因為到哪裡去學習佛陀,怎樣學習佛陀?僅僅一位佛是不夠的,你將必須學習很多。只有那樣你才能得到結論。但是總有一天那種心理學將會發生,這是必須的。它必須在那裏,因為只有那個能給你進入人類意識的完整的理解。

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他們都保持著研究病態。他們從來沒有從他們自己身上研究出它。在黑暗中跌倒,在黑暗中摸索,他們得到了一些片斷,於是他們認為那些片斷就是完整的系統。無論何時一個片斷被作為完整的系統來宣佈,它就成為了說謊。片斷只是斷篇。

東方心理學是給健康人的,來幫助你變得更完整。

心理學立基於病理學是好的;他們幫助病人。但那永遠不能成為目標。它是好的,但只是變得更健康,平常,沒有什麼更多的。只是變得平常沒有什麼更多的,因為任何別人都是平常的。生病是不好的,因為受苦,但是成為平常的並不是很好,因為平常人在以成百萬的方式受苦。事實上,成為平常的只是意味著與社會適應。社會自身也許是變態的,整個社會自身也許就病了。適應它只是意味著你是一般的變態,就是這些。那不是一個很大的收穫。你必須超越社會的常態。你必須超越社會的瘋狂。只有那時,你才第一次成為健康的。

東方的心理學:瑜伽、禪、蘇菲,都幫助健康人成為更健康的、神聖的。

第三種心理學是需要的,迫切需要,因為沒有它你就沒有目標--對於那個終極的理解。那必須被研究出來。葛吉夫竭盡全力但沒能成功。氣候還沒有成熟。我在試圖又一次朝向那個。在其中成功是困難的,但可能性是存在的,一個人必須繼續努力。即使只有一點點多的光明灑在了人類完美的、最終的、終極的心理學上,即使那樣也是好的,很有幫助的。

佛陀的心理學是一個完整的基本的立足點。一個人必須走進他自己的意識,不分裂它、不分析它、不判斷它、不評價它、不譴責它、不說任何關於它的東西。只是走進它,感覺它--它究竟是什麼。整個頭腦必須消失,只有那時你才會覺察到它是什麼--因為頭腦不斷在表面製造波紋,倒影保持是擾亂的,倒影不斷被扭曲。當倒影完全地消失了,頭腦也完全消失了,那麼,只有純粹的寧靜、kokoro、空無、三托歷、三摩地--那個三摩地就是你存在的無分析狀態。那是你最初的狀態。那就是上帝。

我能對心理學說這麼多:它是非常生活的,還有希望。很多工作在繼續,漸漸地心理分析家、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越來越對靜心感興趣。

你將會驚奇。我讓各種各樣的人在這裏。各種職業的人都來了,但是最多的桑雅生還是來自心理學、心理分析的行業。我讓成百上千的精神病醫生成為了我的桑雅生。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來那麼多醫生、沒有來那麼多工程師、沒有來那麼多銀行家、沒有來那麼多政治家。所有單個職業中,人數最多的是精神病醫生這個職業。

那是一個偉大的暗示。那顯示了心理學正在超越自己。心理學漸漸地進入了宗教。心理學遲早會成為帶來宗教跳躍的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除非它成為了宗教跳躍的穩固的基礎,它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當它成為了通向上帝神廟的一步,它才得到了它的意義。

當時當我說「當它成為了通向宗教的一步」,我只是意味著宗教。我不是意味著印度教、基督教、猶太教;回教、耆那教、佛教,我不是這些意思。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宗教。他們成為了政治。他們是政治組織。

宗教是非常個人化的。宗教根本上是個體性的。它是個人意識的一個轉變;它和組織沒有任何關係。你是一個回教徒或印度教徒或基督教徒,因為你生在那個組織中。沒有誰能生在一個宗教中。宗教必須是有意識的選擇。在那有意識的選擇中,它變得重要了;否則它是無意義的。

文字來源:http://www.osho.tw/ebook/box1_07_31.htm
圖片來源:https://medium.com/livingyourultimatedream/10-quotes-from-osho-that-can-change-your-prospective-towards-life-fb64190ec9a5

微細身、大圓滿和證悟之間的關聯

在措尼仁波切的教導中,微細身、大圓滿和證悟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它們可以被視為一個循序漸進的修行階梯。

1. 微細身:打下穩固基礎

  • 微細身是我們身心與證悟之間的橋樑。透過觀照和修持微細身,我們可以覺察並調整身心狀態,鬆開脈結,釋放負面情緒和印記,讓我們的感知變得更清晰、更健康,從而為進一步的禪修和證悟打下穩固的基礎。
  • 平衡微細身的三個要素:脈、氣、明點,是基礎,也是關鍵。
    • 脈:透過握手修持,我們可以鬆開脈結,釋放其中儲存的負面情緒和印記,讓脈變得通暢,感受變得平衡。
    • 氣:透過瓶氣和柔和氣修持,我們可以將氣導入丹田,讓它恢復自然的流動狀態,從而平靜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能夠安住於當下。
    • 明點:當氣平衡、脈通暢時,明點自然會活躍起來,讓我們感受到本質愛、喜悅、清明和勇氣,為證悟空性做好準備。

2. 大圓滿:直指本覺

  • 當我們透過微細身的修持,讓身心趨於平衡與健康後,就可以進一步透過大圓滿的「徹卻」和「托噶」等禪修法門來認出並安住於本覺之中。
  • 大圓滿是直指人心的究竟法門,它的見地是「不造作」,其禪修是「無散亂、無禪修」,而行為則是「超越造作」。
  • 大圓滿的修行讓我們認清並體證到心的本質(本覺),即空性、明性和無礙的特質,從而證悟到萬物本具的圓滿。

3. 證悟:究竟解脫

  • 證悟是認識到我們本自具足的覺性,達到究竟解脫的狀態。
  • 透過微細身的修持,我們可以為大圓滿的證悟打下基礎。
  • 透過大圓滿的禪修,我們可以認出並安住於本覺,最終達到證悟。

總結:

微細身的修持是為了讓身心平衡,大圓滿則是直指本覺的法門,而證悟則是最終的目標。三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缺一不可,形成一個完整的修行體系,幫助我們逐步從凡夫走向覺悟。

編輯:Gemini

BCST 和 Upledger CST 對 CRI 的看法和應用方式的比較

以下是生物動力顱薦椎療法(BCST)和 Upledger 顱薦椎療法(CST)對於顱薦骨律動衝動(CRI)的看法和應用方式的比較:

觀點生物動力顱薦椎療法(BCST)Upledger 顱薦椎療法(CST)
CRI 的本質慣性力的表現,反映身體未解決的議題和創傷。治療師藉由 CRI 來評估和監測病患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治療進展。主要生理節律,源自於腦脊髓液(CSF)的產生和再吸收。治療師透過評估 CRI 的速率、振幅、對稱性和品質來診斷身體功能障礙。
CRI 的重要性 雖然 BCST 強調與更深層的潮汐韻律(中潮和長潮)的關係,但 CRI 仍可提供對個案系統中慣性和創傷模式的重要見解。治療師可能會選擇先處理這些模式,再進入更深的潮汐。顱薦系統的基礎,代表著身體的健康狀態。治療師專注於評估和調節 CRI,以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和平衡。
CRI 的應用透過觀察 CRI 的變化來評估治療進展。治療師可能會運用各種技巧,如誘導靜止點或釋放組織限制,來調節 CRI 並促進身體的自我調節。透過輕柔的手法,如解壓縮和牽引等技術,來直接影響和調節 CRI。治療師將 CRI 視為治療效果的指標,並根據其變化來調整治療策略。

總結來說,BCST 將 CRI 視為慣性的表現,並關注更深層的潮汐韻律,而 Upledger CST 則將 CRI 視為主要的生理節律,並直接著眼於其評估和調節。儘管兩者對 CRI 的看法和應用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將其視為評估和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編輯:Gemini

生物動力顱薦椎療法(BCST)和 Upledger 顱薦椎療法(CST)的主要區別

生物動力顱薦椎療法(BCST)和 Upledger 顱薦椎療法(CST)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對健康的看法,以及從業者如何與患者互動。

生物動力顱薦椎療法,如 Franklyn Sills 所述,將健康視為一種終生的資源,由從業者通過「生命氣息」的存在和行動來引導。這種方法強調從業者的存在、與客戶建立關係的能力,以及在「原初呼吸」的背景下定向客戶系統的能力。

1. 生命氣息是一種神聖的原則,它調節創造性的衝動,並將所有事物與創造的基礎聯繫起來。

2. 原初呼吸,或潮汐,是由生命氣息產生的有節奏的現象。它在整個身體中表現為一種微妙的呼吸運動,被認為是組織的基本排序原則。

3. 從業者的角色是感知健康的表達,並促進客戶系統中自然展開的治療過程。

Upledger 顱薦椎療法則側重於顱薦骨系統的解剖學和生理學,並強調治療師通過觸診和觀察評估和治療顱薦骨系統的功能障礙的作用。

1. 顱薦骨系統包括腦膜、骨骼結構、腦脊液(CSF)、以及與腦脊液的產生、再吸收和控制相關的所有結構。

2. 顱薦骨運動是由腦脊液的產生和再吸收引起的顱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微妙、有節奏的運動。

3. 治療師的角色是通過觸診評估顱薦骨運動並使用溫和的手動技術來解決顱薦骨系統的功能障礙,從而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總體而言,生物動力顱薦椎療法採用更整體、以客戶為中心的方法,強調從業者的存在和對客戶內在治療過程的促進,而 Upledger 顱薦椎療法則側重於治療師在評估和治療顱薦椎系統功能障礙方面的作用,以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請注意,這兩種方法之間可能存在一些重疊,並且個體從業者可能會在其工作中融入這兩種方法的各個方面。

編輯:Gemini

複雜理論應用於身體工作

昨天在羅伯特·博斯納克Robert Bosnak的工作坊裡,他提到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理論:複雜理論。以下擷取自他分享的內容和我的心得:

博斯納克提到早在1980年代的聖塔菲學院就已經對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進行有系統的研究,複雜理論與慣用科學非常不同(例如牛頓科學),一般科學想找出最簡單的終極理論可以解釋一切(化約主義),但系統其實是充滿許多不確定性和無規律,無法精確地由過去的因素決定,這種思維給我很大的震撼。

複雜理論發現很多事情是在秩序與混亂中間發生的,產生很多可能性:從混亂中產生新的東西;由秩序產生了架構,因此雖然混亂但其亦有自己的秩序,這種停留在秩序與混亂的狀態自有調節的能力。博斯納克相信自己是持續性自我整合的過程,我們在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可以自我組織(self organizing)、持續重整和整合,適合複雜和快速變換的世界,而我們需要以此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相對於適應的是控制或統治,它們會壓抑改變,把混亂排除在外並非有用的系統,這種壓抑創造力的發生無法適應時代。

複雜理論是非線性的,很多東西都是平行發生,因為線型理論是可追溯、可推論的,而非線型理論中許多因素是同時間發生的,並非簡單的因果關係。其中博斯納克講出兩個關鍵字我覺得非常適合形容身心靈的系統:dynamic和holistic,真是太貼切了,而且符合身體工作中(例如頭薦骨療法和能量平衡個案)的重要元素,例如流動、敞開、動態靜止等等,身體因為其複雜性而自成一個智慧體,當我們與之連結時需要同時感知整體,聆聽內在智慧所呈現的意象(例如顱薦韻律、中潮或是意象體現)並跟隨之,或與之對話,我們治療師或是身體工作者是在支持和維持這個進程,如此一來我對於我正在做的工作有了理論基礎,自己好像更扎根了一些,接下來的幾天我還會繼續沉澱博斯納克所分享的東西。

跟羅伯特·博斯納克學習體現意象

今天非常榮幸能參加臺灣榮格心理學會主辦,由資深榮格分析師羅伯特·博斯納克Robert Bosnak帶領的體現意象Embodied Imagination工作坊,博斯納克今年76歲卻神采奕奕、風度翩翩,精神看起來比我好兩倍以上,而且他的心態非常年輕,一點都沒有老成的感覺,但又充滿智慧,尤其是當他專注看著你的時候充滿著慈悲,能夠親炙大師真是太舒服了。

我最佩服博斯納克的是他不拘泥傳統,整合榮格留下來的精華又能順應時代、勇於創新,這讓我深深佩服並給我啟發,他講課清楚,充滿邏輯、歷史脈絡以及許多親身經歷的故事,豐富的經驗和信手捻來的回答問題更是讓我印象深刻,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希望之後有機會向他多多學習。

其實體現意象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和我之前接觸彼得列文的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還有Upledger Institute的身體情緒釋放術SomatoEmotional Release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其操作方法、理論解釋等細微的地方還是讓我獲益良多,尤其是博斯納克說要保持未知、陪伴案主一起探索以及相信內在智慧這些都是身體工作的通則,其他還有很多心法技巧,我記了許多筆記滿載而歸。

以下是我今天做的筆記精華(Claude整理),倉促寫下如有錯誤請多包涵指教:

  1. 羅伯特·博斯納克 Robert Bosnak 簡介
    • 國際體現意象學會
    • 1971年進入蘇黎世榮格學校
    • 原本主修法律、犯罪
    • 生病期間接觸分析心理學(23歲)
  2. 詹姆斯·希爾曼 James Hillman 影響
    • Bosnak 的學長兼分析師
    • 原型心理學發展者
    • 對榮格理論有革新性的解放
  3. 榮格與佛洛依德的分歧(1912年)
    • 主要因伊底帕斯情結而決裂
    • 佛洛依德:家庭面向
    • 榮格:神話本身就是心理學的根源
  4. 榮格的紅書時期(1913年開始)
    • 沉入意象世界
    • 開始身體化的體驗
    • 遇到盲人先知和其女兒,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現象
  5. 鍊金術與體現意象 Embodied Imagination
    • 1922年榮格接觸《金花的秘密》
    • 「物質的想像」概念
    • 意象世界的深度解構
  6. 現代科學與心理學的關聯
    • 量子物理:觀察者角色同時創造世界
    • AI:模式識別類似原型心理學
  7. Hillman 對榮格理論的批評與發展
    • 反對一元論和 Self 概念
    • 強調多元文化、解構主義
    • 1960年代後殖民時代影響
  8. 意象「具體人化」的步驟
    • 拆解主流世界觀
    • 保持未知狀態
    • 重視相遇而非理解
  9. 分析心理學的核心理念
    • 拓展自我,了解未知部分
    • ego 是問題所在
    • 意義與意義化的區別
  10. 治療關係的特點
    • 避免權力結構陷阱
    • 共同探索而非引導
    • 維持雙重意識狀態
  11. 體現意象技巧
    • 使用內隱記憶和閃回記憶
    • 利用演員技巧進入角色
    • 同時體驗多種感受狀態
  12. 複雜理論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 非線性、多系統並行
    • 在秩序與混亂之間尋找新可能
    • self-organizing 的概念
  13. 創傷治療方法
    • 幫助案主感受加害者的能量
    • 恢復自主性
    • 避免再次創傷
  14. 對死亡和自殺的處理
    • 將恐懼視為原型情緒
    • 從多角度體驗自殺歷程
    • 考慮道德和社會影響
  15. 體現意象的實踐建議
    • 每天花少量時間感受特定狀態
    • 結合沙遊等其他治療方法
    • 處理無法與身體連結的情況
  16. Bosnak 的治療哲學
    • 學習不同流派,找到自己的方向
    • 平衡基本教義派和革命派的觀點
    • 發展自己個人的心理學理論

參加身體情緒釋放課程的心得

剛參加完由Erin Riley老師的Upledger CST(阿普利哲顱薦療法)進階課 SomatoEmotional Release(SER, 身體情緒釋放)課程,創下我生命中上課期間很多第一的紀錄:

  1. 內在對話的深度
  2. 身體不適的程度
  3. 後勁之力的強度

之前不知道原來Erin在心理學的浸濡那麼深,原本只是想要找一個能夠有助於支持案主情緒釋放的技巧,結果一口氣接觸了心理學裡的完形(Gestalt)、榮格(Carl Jung)和心理綜合學(Psychosynthesis)。說實在相較於Biodynamic Craniosacral Therapy(生命動能顱薦療法),SER還蠻強烈的,我一開始因為自身有一些議題所以真的很難進入,從課程前一直生病到8天結束,身體都處在胃不舒服、想吐和各處疼痛之中,期間還遇到颱風,真是充分將內在的風暴投射到身體和環境中。幸好最後撐過來了,而且正是因為猛烈的觸發,當我順著課程的推進,最後幾天有很大的收穫,因為這些影像與對話釋放出來的能量,讓我振筆疾書寫了很多詩文、歌詞等,除了《吃麵包》之外還有這段韻文《洞見》(寫於SER2課程的第三天早上,當時處於颱風天加上身體很不舒服的狀態):

颱風天🌀上課天

情緒爆連天

意義偵測點出現

身體組織變化前

同學老師來支持

糾結痛苦再增添

莫疑莫逃繼續做

畫面出現要感受

內在智慧將戲演

深層非意識轉變

流動空間內對話

意識參與洞見顯

以及這首詩《完成》,是在SER2第三天做完Completion Process後的心得:

我需要被看見!

我需要被誰看見?

我需要被我自己看見

我需要被自己不加評判地看見

當我的觀眾中有自己

靜靜地看著我

支持我發表意見

無論我講得多好

無論我講得多差

都會耐心等我、包容我

就算有人不懂我、嫌棄我

自己都不會放棄我

直到我講完

自己拍拍我的肩膀跟我說

你完成了

然後我充滿感激對自己說

謝謝,我完成了

還有在SER2課程結束後的隔天,我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整合這次課程所得到的洞見,寫下一首歌詞叫做《想要被看見

我的身影

出現在誰的眼裡

你的眼睛

為何不看我的表情

心裡的聲音

害怕表達出去

只能用玩笑和自己的糗事

來引起你的注意

孤單的時候

多想要被你看見

即使身處兩地

也渴望水乳交融的親密

我想要被看見

我想要被誰看見

為了討好所有人我的心好累

我想要被看見

我想要被自己看見

拿回我的力量

留給在乎我的人

感受他也讓他感受我的愛

不再退怯

兒時的分別

失寵的感覺

親人間暗自比較和奪利

進入自己的非意識

不能接受別人的忽視

想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企圖討好眼前的每個人

又害怕將來情感會變調

於是拒絕深刻感情的來到

我想要被看見

我想要被誰看見

為了討好所有人我的心好累

我想要被看見

我想要被自己看見

拿回我的力量

留給在乎我的人

感受他也讓他感受我的愛

不再退怯

我從未料想這次的課程會以這樣的方式呈現,但結果卻是讓我非常驚訝,因為我真的找回了很多力量!感謝美麗的Erin、子娟老師、Daniel、湘斐助教等維持這個團體,也謝謝親愛的同學們相互支持,我學到很多,但更多的學習和體驗現在正要開始, 這段學習將成為我探索人生的珍貴養分。

簡介微細身

微細身是身體和心靈之間的第三個層面,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影響的三角關係。微細身可以分為三類:迷惑的微細身、業力的微細身和本智的微細身。迷惑的微細身是由於顛倒、迷惑的感知所形成,業力的微細身是基於業力所產生的基礎感知,而本智的微細身則是與法性相融,遠離了顛倒迷惑與業力,所形成的清淨感知。

微細身的修持重點在於轉化「凡夫身」為「智慧身」,是外在現象與內在感知的中心樞紐。透過將迷惑的微細身轉變為業力的微細身,再轉化為清淨的微細身,可以產生本智的清淨感知。微細身的學習可以建立健康的基礎,準備進入解脫道─證悟之道。微細身課程是大圓滿的前行,是非常必需的修持。

微細身的修持在脈、氣和明點方面各有不同的具體方法:

一、脈:脈的修持方法包括放下身心的包袱和握手修持引導。放下身心的包袱可以透過甩手動作和吐氣放下來實踐,讓身心放鬆並放掉所有的想法和負擔。握手修持引導則是讓您感覺自己的感受,覺知到放下身心包袱後的狀態。這些方法有助於讓脈裡面的習性、印記和感知得到放鬆和轉化,讓微細身處於健康的狀態中。


二、氣:氣的速度非常重要,當氣在脈裡自然順暢地運行,並且速度適當,既不過快,也不過慢,各方面的情況就會非常良好。透過瓶氣修持,將氣配合呼吸往下帶回丹田的位置,這樣的修持有助於控制氣的速度和量,避免氣的超速或過多造成身體不適。瓶氣的修持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 呼氣:從鼻子呼氣,肚子往內縮。
2. 吸氣:將氣引導到丹田位置,同時肚子鼓起。
3. 持氣:將氣持守在丹田,肚子稍稍下壓,保持5秒、8秒或11秒,上半身放鬆自由。

透過瓶氣修持,可以消除昏沉或非常遲鈍的狀況,調整掉舉或心思跑來跑去的情況。這種修持方法有助於維持身心平靜、放鬆,並保持警覺處在當下的狀態。


三、明點:透過覺知將注意力帶到身體中,放下念頭和思維的心,輕輕地邀請「知道」和「覺知」。讓覺知僅僅著陸在身體中,安定下來,覺知到在脈、在明點中有一種安定感。這樣的修持方法讓身體感到穩定、開敞、溫暖,並且有一種「感覺知道自己本身」的感覺。修持者可以感覺到「覺知到感覺」、感覺「感受到感覺」,這樣就建立了一種基地、基礎的感受,讓身體在正確的平衡中,有一種「身體中的一切,都校正準確,在對的位置上」的狀態。修持者可以持續與身體對話,感受自己所能感覺的感受,並且在連結的過程中,接觸到阻礙、障礙,這些都是修持的一部分,讓身體逐漸放鬆、開放。

總的來說,微細身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涉及身體、心靈和法性之間的關係,通過修持微細身可以幫助我們轉化業力和迷惑,達到證悟的目的。

以上整理自:措尼仁波切所著《先幸福,再開悟!: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實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