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沙蘭按摩的境界 霧中行舟

依沙蘭按摩的境界 霧中行舟/ 溫佑君  (20050113) 轉載自中國時報

依沙蘭按摩源起於現代人身體和靈魂一樣破碎的六○年代,透過集思廣益,整合出一種不拘形式的手法,可以帶給人滋潤性的觸覺經驗,以及任何按摩都達不到的整體感。

「準備好了就開始!」

我雙手抱胸,低聲宣佈。每張按摩床前的芳療師緩緩就定位,像樂團指揮一樣舉起手臂,視線也如同盯著樂譜架般投射在按摩床上。毛巾覆蓋的人體,對芳療師來說,就是首未知的樂章,她靠觸覺讀譜,然後用自己身體演奏。是的,按摩並非服侍人的工作,而是一場與受作者身體唱和的樂舞,至少在我們的按摩課裡是這樣的。而這些泰半具有大學學歷的芳療師,即將要接受依沙蘭按摩手法的考試。依沙蘭按摩被她們當作一個里程碑,能做依沙蘭按摩的芳療師,就像能跳吉賽兒的芭蕾伶娜(雖然就其意涵與影響而言,依沙蘭按摩更像鄧肯的現代舞)。所以不光是受試的芳療師如履薄冰,「旁聽席」上還坐了兩排一樣戒慎恐懼的觀摩同學──她們究竟能做出什麼樣的依沙蘭來?主考的我比誰都緊張。

但是,她們一出手就讓我期待落了空。依沙蘭按摩與其他按摩的差異,從開始便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它是由按摩毛巾起的頭。所謂按摩毛巾,其實就是隔著毛巾撫觸受作者的身軀,而不像一般按摩那樣立即翻掀、直擊。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他的城堡,從社會化的過程裡,人不斷鑿深護城河、築高箭垛、增厚城門,以隱藏住在裡頭的靈魂。人們不明白的是,在獲得安全感的同時,他也囚禁了自己的自由。依沙蘭按摩是最能突破這種困境的手法,所以它從這層具體呈現隔闔感的毛巾開始按摩起,提醒受作者,他和這個世界是有距離的。毛巾是一種象徵,象徵同時阻斷人向外與向內聯結的那道牆,他自己的身體。

因此,芳療師的手應該做出斥候的表情。她必須泅泳過城塹深溝,攀岩探壁,偵察任何可能的縫隙,好潛入靈魂的秘道。但此時芳療師的手都只在平面上滑動,彷彿眼前的萬仞高牆並不存在。如此一來,受作者或許可以獲得安慰與呵護,但他將意識不到那個界限。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自己的界限,也就無從超越那個界限,不管再怎麼按摩,他的身體仍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僅有一位芳療師動作比較「立體」,她是裡面最資深的Gloria。Gloria表現出登山家的冷靜與審慎,看她的手形,你會覺得毛巾下面是橫亙千里、地勢起伏的崇山峻嶺。受到如此對待的受作者,才有機會開始思索自己生命的厚度,以及身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為什麼其他芳療師做不出這種感覺?因為教她們的學姐,甚至教她們學姐的美國老師,都不曾跟她們討論依沙蘭按摩的意義。其實,一般人教按摩或學按摩,是不會去討論「意義」的。而尋求按摩慰藉的客人,更不會想到按摩還有什麼「意義」。但是,少了這層意義,芳療師就成了徒具工具理性,而喪失價值理性的工匠,按摩也不可能成為一門藝術。意義的獲取,不一定靠傳授而來,只要處於活潑流暢的身體狀態,都可憑藉想像力與直覺追尋。所以,同樣沒聽過依沙蘭按摩的意義,Gloria還是做得出那麼層次豐富的動作。對身體工作者而言,做得到自然比說得出更為重要。

依沙蘭按摩源起於六○年代的美國舊金山近郊。那是個反戰的年代,人權運動的年代,鮑伯狄倫的年代,存在主義的年代,一言以蔽之,是個顛覆與晃動的年代。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下,許多有心探索人類潛能的肢體治療師,群聚太平洋岸溫泉區的Big Sur,希望共同開創出一種更為人性導向的身體療程。他們清楚地覺察到,在機械文明與各類意識形態的切割下,現代人的身體和他的靈魂一樣破碎。透過集思廣益,這些肢體治療師真的在那個雲山霧罩的海岸,整合出一種不拘形式的手法。這個手法可以帶給人滋潤性的觸覺經驗,以及任何按摩都達不到的整體感。

●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

然而,在成就那渾然天成的整體感之前,還必須穿越一段不破不立的過程。所以你會在依沙蘭按摩裡經歷一些體操似的動作。比如說,芳療師會輕輕托起你的足踝,慢慢抬高你的雙腿,然後看似不經意地前後晃動你的身軀。這類動作如果做得不好,感覺簡直就像把屍體送進冰櫃。另一種不幸的情況是,芳療師真的變成韻律體操選手,客人的手腳在她手中,就像綵帶或是圈環一樣地被熟練操弄,美則美矣,但完全不知所云。我在這天考試裡看到的,果然也不出這兩個類型。

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意義」的脈絡中解決。所以,考試結束後,我請芳療師們思考,為什麼依沙蘭按摩裡會出現這樣的動作?有人說這樣可以舒緩客人身體,鬆動緊繃的肌肉骨骼。這話說得沒錯,可惜講的純粹是作用,還是沒能點出它的意義。其實它和撫觸毛巾一樣充滿象徵意義,它要撼動的是那個自以為牢不可破的城堡,那個由各種僵直的信念與刻板的教條加持著的城堡。但真正需要解放的不是身體,而是腦袋。我們的每一塊肌肉都受到神經支配,你認為又是誰在指使我們的神經呢?一個誕生於晃動年代的手法,怎麼可能不去晃動長久被視為不可動搖的秩序與體系?

經過這種晃動,震碎你偽裝堅硬的外表,才能展開一場直指本心的冒險。說是冒險,但受作者在當下的感受,卻是種無法言說的柔情綽態。表面上看起來,依沙蘭按摩的步驟繁複無比,在初學者眼中宛如不斷變換舞步的國際標準舞。但如果嚴格分析,它其實就靠長推這麼一個經典動作縱橫全場。長推本是一般按摩的入門基礎,卻在依沙蘭按摩裡點石成金,使人飛升至輕雲蔽月的髣髴裡,與流風迴雪的飄颻中。而依沙蘭按摩之所以是依沙蘭按摩,關鍵也就在這髣髴與飄颻。

舉例來講,一般的長推頂多是一口氣用雙手撫滑整個背部,或是中途換口氣,由腳底推移至大腿的頂端;但依沙蘭按摩卻要我們縱走身體側邊的那一整片斷崖,從足踝綿延到腋下。想完成這一個史上最長之長推,必得仰賴左右開弓的技巧。也就是說,芳療師應該站在受作者身體的中段(大約是臀部),大幅張開雙臂呈180度,然後一手自臀順流至腳、另一手自臀上游至腋下,一左一右地交替進行。它的難度在於意境,而不在動作本身。芳療師需要做到「一水護田將綠繞」的細密潺流,受作者才可能置身「兩山排闥送青來」的風景裡。

雖說難度在於意境,但沒有技術就沒有藝術,我看過做得最好的長推,仍出自基本動作最紮實的芳療師。當所有人開始演繹上述那段按摩章句,我嘆了一口氣,在評分表上一個一個寫下「刻意求工」、「花拳繡腿」之類的評語──直到,目光轉到最角落的Monica身上。她這個人沉靜內向,工夫雖深,但並不耀眼。可是就在那一刻,她彷彿化身「諾瑪」裡著名詠嘆調Casta Diva的音符,一舉手、一投足,都沐浴在銀色的月光下。做到那個左右往返、逡巡回顧的動作時,她的臉龐流露出一種「中心悁悁」的表情。我看得呆了,逐漸濕潤的眼眶裡,浮現詩經陳風裡的一個畫面: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貼近人性的感傷

這就是依沙蘭。按摩的最高境界,藝術的最高境界以及存在的最高境界,都在這種無盡的追求裡。生命的真相是,我們隨時都可能會面對龐貝的火山與南亞的海嘯,無論是實質上的或是象徵意義上的。任何追求都可能徒勞無功。可是,沒有追求的生命就像一盤忘了加鹽的菜餚,而且,沒有變化的生命不就等於死亡?在這樣的兩難中,「人性」被撞擊了出來。因為當我是隻恐龍時,我即生即滅,沒有妄念;當我是西天神佛時,我不生不滅,也沒有妄念。然而,當我是個凡人,當我是薛西弗斯的時候,我用猙獰扭曲的肌肉頂住巨石,舉步維艱地把它推往山巔,然後又眼睜睜見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滾下山去。此時,我的妄念支撐著我,讓我咬牙鼓起全身之力,一而再,再而三地,滾落,長推,滾落,長推……

所以,依沙蘭按摩不是個快樂的按摩,它充滿貼近人性時的感傷。它揭露我們一切熱望與狂想的荒謬性,以及接受這種荒謬性的勇氣與尊嚴。這也是依沙蘭按摩真正困難的地方。無論它在形式上如何雲淡風清,它的本質仍是薛西弗斯的長推,是那個凝重、無盡的追求。最後講評時,我告訴在場的芳療師,Monica能掌握這個按摩的精髓,是因她心中有一個洞。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洞,只是大家總迫不及待要填平它,結果為了規避滾落的命運,我們反而喪失長推的力量。

Monica感傷的依沙蘭,讓我想起一年前的一場手法考試。那是我第一次看這些芳療師做依沙蘭,她們大概都擔心自己過於生澀,所以全做成了烤太久的小羊排,一點也不多汁。唯一一個沒讓自己「乾掉」的是Sabrina。她的按摩一向跟她的身形一般短小精悍,做起瑞典式按摩尤其迅捷勇猛,怎麼樣也沒辦法把她跟髣髣飄颻想在一塊兒。可是那天在考依沙蘭的時候,Sabrina的姿勢透出一股淡淡的哀愁,長推做得宛如霧中行舟,美的像一場夢!跟她搭檔的同學起身後一臉感動,Sabrina卻不知自己是怎麼做到的。

正因為她「不明瞭」,她才做得到。Sabrina是少數能夠用身體思考的芳療師,這話的意思不是說她沒有大腦,而是她夠質樸,可以逃脫皮質造作的陷阱。在參加那場考試前,她剛為自己長達一年的坦率示好劃下休止符,因為那個漂亮的男孩子終於做了別的選擇。這個小女孩並沒有崩潰,也沒有強顏歡笑,而是帶著她的遺憾繼續憧憬未來。她也把這種能量灌注在她的按摩裡,讓這個生命經驗鼓舞她的受作者。這才是依沙蘭按摩真正迷人之處:它是薛西弗斯講給其他薛西弗斯聽的神話,它是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的一個完美的逗點。

(溫佑君,大學在台灣讀社會學理論,研究所在英國念哲學,同時修習芳香療法,回國後也以此為職,目前擔任芳療講師。)轉載來源:https://mypaper.pchome.com.tw/smp1/post/1244016132

身心再平衡按摩

學習並運用身心再平衡按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已經第15年了,先不說時間長短,單論這門”技巧”體驗給我的幫助實在太多太多,就我的淺薄見聞,單純身體的治療的方法日新月異、融合身、心的技巧也是五花八門,但是真正在個案中提升修為、開發自身的靈性、把按摩當作是修行法門的身心再平衡,實在是彌足珍貴。

大道至簡,為道日損。身心再平衡按摩以全身筋膜平衡為基礎,融入覺知、開放、流動、創意、遊戲等品質,將碰觸昇華到兼具開闊又細緻,觀身心全貌而與之互動,讓心感覺到心、身體感覺到身體,好簡單卻又蘊含玄妙的變化,且適合與芳香療法、物理治療、放鬆訓練等照護技巧互相搭配,增幅效果。

當年第一次受訓的景象歷歷在目,時至今日回想起來,上課期間的每一次靜心和學習都對我產生深刻的影響,我在施作按摩時腦海裡也常常憶起當時老師的提示,讓我因而不斷進步。很高興Nancy姐這麼多年一直不間斷開課,培養很多人才,提升身體工作者的品質,對了,提升品質就是我對身心再平衡按摩的一句總結,包涵技術、態度甚至整個人都會因為學習身心再平衡按摩而得到昇華。

我的老師尼騰年紀越來越大,加上多年來都沒有開師資班,所以儘管已經有40年的歷史,但身心再平衡按摩這門藝術也不知道能夠傳承多久,所以有緣接觸的朋友們如果條件允許,都可以來學習身心再平衡按摩,不一定要成為專業的按摩師或療癒者,只要參加並臨在,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愛達.羅夫(Ida Rolf)的故事

前言

熱愛身體工作並以此為職業的我,對於奧修能量平衡個案的源頭 ── 羅夫結構整合療法(Rolfing®)非常重視,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其創始人愛達.寶琳.羅夫(Ida Pauline Rolf)博士的生平故事,於是今就網路上搜尋到的文章將以整裡,希望能一窺大師的學思歷程和風采,讓我能夠追隨大師的腳步,不斷前進。以下就是我整理出來她的故事:

愛達.羅夫:跨越科學與人文的身心療癒先驅

在20世紀健康科學的殿堂裡,有這樣一位非比尋常的傳奇女性。她憑藉著旺盛的求知慾和不屈的創新精神,開創了”羅夫結構整合療法”(Rolfing®)。她將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相融合,揭示了人體結構與重力場的奧秘。她視身心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以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尊嚴地活著”的深刻內涵。這位開啟身心療癒新紀元的偉大先驅,就是愛達.羅夫(Ida Rolf)博士。

成長歲月學業精進與婚姻啟程1896-1920

1896年5月19日,愛達.羅夫出生在紐約布朗克斯區(Bronx)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是家中的獨生女。她的父親伯納德.羅夫是一位在東海岸建造碼頭的土木工程師,母親在紐約市還有五位姐妹。

1916年,20歲的愛達以優異成績從巴納德學院畢業。4年後,她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化學博士學位,成為該校的傑出校友。畢業後,愛達進入洛克菲勒研究所工作,與導師菲布斯.列文(Phoebus Levin)共同發表了十多篇關於脂質化學的研究論文。年僅26歲的她就晉升為該所副研究員(Associate),成為該所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1920年,25歲的愛達和她的青梅竹馬沃爾特.德默梅爾結婚。由於已有以羅夫為名的博士學位,且已在洛克菲勒研究所開始事業,因此愛達保留了娘家姓,這在當時實屬罕見。沃爾特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兩人志趣相投,他們在紐約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開始了共同生活。

困頓與啟蒙:疾病、喪親與整骨療法1920年代)

愛達在20多歲時,因被馬踢傷導致出現了肺炎樣症狀,她的母親帶她前往長島傑斐遜港尋求托馬斯.莫里森醫生(Dr. Thomas Morrison)的治療,因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莫里森是一位備受推崇的盲人整骨醫師,儘管當時整骨療法尚未被主流醫學界廣泛接受。愛達曾多年每週拜訪莫里森醫生一次,每次都會花幾個小時與他一起閱讀和討論科學期刊及著作。愛達經常陪同莫里森醫生參加整骨和脊骨神經醫學的研討會,她開始對整骨療法的理論感興趣,特別是結構決定功能的概念。愛達與莫里森醫生的經歷對她後來羅夫式療法(Rolfing)的開發產生了重大影響。她的兩個孩子也都由莫里森醫生照看,他在愛達懷孕期間也照顧她。莫里森醫生受到同行的高度尊重,在他去世前,他們曾計劃以他的名字在長島建立一家整骨醫院或中心。

1926年起愛達展開為期兩年的遊學之旅,曾在美、英、法、瑞士等地的大學研修物理學、齒輪力學、人體解剖學等學科。31歲的她遠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數學和原子物理。在瑞士期間,愛達師從當時享譽歐陸的解剖學家尤金.穆肖特(Eugène Mouchotte)博士,系統學習人體結構、肌筋膜系統與內臟器官的空間關係。穆肖特精湛的解剖學造詣給愛達留下深刻印象,為她日後創立Rolfing奠定關鍵基礎。在日內瓦期間,她還接觸到順勢療法,對這種溫和的自然療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0年代一次機緣下,愛達結識了整骨醫師艾米.科克倫(Amy Cochran)博士,她邀請愛達到洛杉磯一起學習,並將從整骨醫師那裡學到的軟組織操作技術分享給她。在科克倫醫生的Physio-Synthesis療法中,愛達還學習到一套”公式化動作”(Formulated Movements),用於重塑身體結構,系統地訓練深層核心肌肉,使其與表層肌肉達到平衡。這些動作奠定了愛達後來發展”內在運動”(intrinsic movement)概念的基礎。

愛達還受到其他一些整骨醫師的啟發和影響,如肯尼斯.利特爾(Kenneth Little)、約翰.倫漢姆(John Wrenham)和伊莎貝爾.比德爾(Isabel Biddle)。其中,羅夫與比德爾保持了長期的友誼。

學思探索:跨學科與靈性之旅1927-1940年代)

1928年左右,為了留在紐約處理父親的事務,愛達辭去研究所的職務,因為當時她的父親快去世了,而她是唯一的繼承人。接著,愛達的雙親相繼去世,留給她一處位於長島石溪(Stony Brook)的濱水房產。愛達與沃爾特對這房產進行了修繕擴建,隨後舉家遷入,開啟了新的篇章,他們的兩個兒子也在此孕育出生。1939年,愛達一家搬至距紐約更近的曼哈西特(Manhasset),不僅縮短了沃爾特每日2小時的通勤時間,也讓孩子們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

1930年代起,愛達開始向瑜伽大師皮埃爾.伯納德(Pierre Bernard)學習瑜伽,領悟到身心一體的真諦。這一時期,語義學家阿爾弗雷德.柯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提出的理論,特別是關於線性因果模型不足以解釋生命現象、理論不能替代經驗、結締組織中的膠體成分可能特別適合作為局部刺激影響整個身體的媒介等觀點,對羅夫博士產生了重要影響。她參加過科日布斯基語義學研究所的多個研討會。另外如亞歷山大技巧等身心訓練體系,都給了愛達一定啟發。

1943年,愛達帶兒子赴紐約,給頭薦骨療法創始人威廉.蘇德蘭(William Garner Sutherland)醫師做示範模特兒。課後,她謊稱是蘇德蘭的助手,旁聽了整骨醫師才能參加的顱骨療法課程。這一大膽之舉,體現了愛達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在1950年代,愛達又遠赴英國,拜訪神秘學大師約翰.貝內特(John Bennett),探討形而上學與身心療癒的奧義。貝內特的思想為愛達打開了一扇通往靈性之門的窗戶。

臨床實踐與Rolfing的誕生(1940年代-1970年代)

1940年代,在曼哈頓的一間公寓,愛達為尋求幫助的人進行手法治療。借助直覺與理性的結合,她逐步確立了”結構整合”的框架——通過10次系統性手法鬆解筋膜,調整身體與重力的關係,讓緊繃的肌肉釋放,扭曲的骨骼回位,喚醒身心的自癒潛能。

1947年,愛達51歲時丈夫沃爾特不幸因心臟病去世。頓失摯愛的愛達並沒有被悲痛擊垮,她獨自撫養14歲的理查(Richard Rolf Demmerle)和13歲的艾倫(Alan Michael Demmerle)。儘管生活拮据,但她像所有母親一樣,細心呵護、支持孩子,幫助他們確定職業道路,並提供大學教育。

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愛達在英國梅德斯通的歐洲整骨學院(European College of Osteopathy)和薩里郡一個致力於Georges Gurdjieff教學的學院(an institute in Surrey devoted to the teachings of Georges Gurdjieff)教授她的方法,當時稱為”結構動力學”(Structural Dynamics)。1953年,愛達在美國洛杉磯舉辦了最早的正式課程。

愛達還借鑒了當時流行的一些姿勢訓練方法,如勞森-伍茲(Lawson-Woods)、珍妮特.李(Jeannette Lee)、愛莎.金德勒(Elsa Gindler)、夏洛特.塞爾弗(Charlotte Selver)和摩謝.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等人的工作。將結構整合療程設計為10次,可能是受到勞森-伍茲10堂課模式的啟發。

愛達還提到了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關於”張拉整體結構”(tensegrity structure)的概念,認為這一模型可以解釋身體局部的應變如何改變整體的幾何形態。另一位啟發愛達的人物是身體心理治療師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他的著作是愛達了解慢性肌肉緊張如何儲存負面情緒並影響人格的主要來源。賴希通過對緊張肌肉施加壓力來釋放這些被儲存的情緒。

1950年代末,愛達賣掉長島的兩處房產,搬到紐約河濱大道的一處公寓。她熱愛陽光,喜歡眺望哈得孫河的夕陽。10年後,她又遷居紐澤西的布萊克伍德(Blackwood),與理查一家為鄰。

1960年代中期,在完形治療創始人弗里茨.珀爾斯(Fritz Perls)的邀請下,愛達來到加州依莎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講學。在這裡,愛達的事業邁向新的巔峰。她常用生動的比喻闡釋Rolfing的要義:”身體就像一棟房子,只有打好地基,上面的結構才能穩固。”這一理念很快獲得認可。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愛達與教育家多羅西·諾特(Dorothy Nolte)和舞蹈教師朱迪斯·阿斯頓(Judith Aston)合作,開發了一種意識教育方法,以強化她方法的目標。

1971年,為傳承Rolfing技藝,75歲的愛達在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創辦了羅夫結構整合研究院(Rolf Institute)。她親自示範指導,培育出許多優秀學生。1977年,她集畢生心血撰寫的《Rolfing:人體結構的整合》出版,成為該領域的”聖經”。

薪火永傳(1979至今)

1979年3月,這位身心療癒的泰斗在紐澤西州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年83歲。她長眠於紐約伍德朗恩公墓。

愛達的學生遍佈全球,其中不乏聲名顯赫者:湯瑪斯·邁爾斯(Thomas Myers)是國際知名的筋膜研究大師,通過解剖實踐驗證了愛達的肌筋膜經線學說;德國的羅伯特·施萊普(Robert Schleip)博士則是Rolfing®資深導師,同時主持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筋膜研究項目,站在研究最前沿。他們承襲了愛達”身心一體,結構決定功能”的理念,將其發揚光大。

如今,遍佈全球的上千名Rolfer®們正在把愛達的智慧火炬傳遞到更廣闊的天地。邁爾斯和施萊普等國際大師以其學術成就和臨床貢獻,引領著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而眾多默默無聞的Rolfing®從業者,也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踐行著愛達”讓身心靈重返家園”的理想。這股積澱至深、源遠流長的力量,必將開啟身心療癒的新紀元。

結語

回望愛達.羅夫博士的傳奇一生,最令人敬佩的是她身上散發的奉獻精神。從家庭到學術,從個人追求到服務大眾,她始終以科學和人文的雙重視角審視人生,讓愛與智慧在世間流轉。

讓我們銘記愛達.羅夫的教誨,用Rolfing的智慧照亮更多人的人生道路。因為,活出內心的尊嚴,本就是生命最動人的禮讚。

後記:愛達.羅夫博士的年譜

年份年齡事件
1896年5月19日0歲愛達.羅夫出生於紐約市布朗克斯區(Bronx)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
1916年20歲以優異成績從巴納德學院畢業
1920年24歲● 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 進入洛克菲勒研究所工作,潛心鑽研脂質化合物
● 25歲時與青梅竹馬沃爾特·德默梅爾結婚,婚後居於紐約格林尼治村
1922年26歲晉升為洛克菲勒研究所副研究員(Associate),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1920年代24-33歲● 20多歲時因馬踢傷導致肺炎樣症狀,結識盲人整骨醫師托馬斯·莫里森(Dr. Thomas Morrison),成為莫里森的朋友和學生,對整骨療法產生興趣
● 受到肯尼斯·利特爾、約翰·倫漢姆、伊莎貝爾·比德爾等整骨醫師的啟發和影響
● 結識整骨醫師艾米·科克倫(Amy Cochran),跟隨其學習軟組織操作技術和Physio-Synthesis療法
1926-1927年30-31歲● 赴美、英、法、瑞士等地遊學,師從解剖學家尤金·穆肖特(Eugène Mouchotte)等大師,學習解剖學、物理、數學等學科
● 在日內瓦接觸順勢療法,產生興趣
1928年32歲父親去世,離開研究所返回紐約處理遺產事宜
1930年代初約34-38歲雙親相繼去世,舉家遷入長島石溪(Stony Brook)的祖宅,兩個兒子出生
1930年代34-43歲● 拜瑜伽大師皮埃爾·伯納德(Pierre Bernard)為師,領悟身心合一
● 語義學家阿爾弗雷德·柯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的理論影響羅夫,她多次參加其語義學研究所研討會
● 其他身心訓練體系如亞歷山大技巧等也給羅夫啟發
1939年43歲舉家遷居曼哈西特(Manhasset),讓孩子接受更好教育
1940年代44-53歲● 在曼哈頓公寓為求助者進行手法治療,逐步確立”結構整合”框架,發展出10次手法序列
● 借鑒勞森-伍茲、金德勒、塞爾弗、費爾登克拉斯等人的姿勢訓練法
1943年47歲旁聽頭薦骨療法創始人威廉·蘇德蘭的顱骨療法課程
1947年51歲丈夫沃爾特因心臟病去世,羅夫獨自撫養兩個兒子理查和艾倫
1940年代末-1950年代約53-63歲● 在英國和薩里郡教授”結構動力學”
● 1953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辦最早的正式課程
1950年代54-63歲遠赴英國,拜訪神秘學大師約翰·貝內特(John Bennett),探討形而上學與身心療癒
1950年代末

約63歲賣掉長島兩處房產,移居紐約河濱大道,10年後遷居紐澤西州布萊克伍德(Blackwood)
1960年代中期68-73歲受邀在加州依莎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講學
1960-1970年代64-83歲與多羅西·諾特、朱迪斯·阿斯頓合作,開發姿勢教育法
1971年75歲在科羅拉多州創辦羅夫結構整合研究院(Rolf Institute)
1977年81歲著作《Rolfing:人體結構的整合》出版
1979年3月83歲在睡夢中於新澤西州辭世,長眠於紐約伍德朗恩公墓

附錄:愛達.羅夫發展Rolfing的歷程

  1. 科學背景
    • 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化學博士
    • 洛克菲勒研究所副研究員
    • 研究脂質化學,發表多篇論文
  2. 整骨療法啟蒙
    • 托馬斯.莫里森醫生(Dr. Thomas Morrison)
      • 結構決定功能的概念
    • 艾米.科克倫博士(Dr. Amy Cochran)
      • 軟組織操作技術
      • “公式化動作”(Formulated Movements)奠定”內在運動”概念
    • 其他整骨醫師:肯尼斯.利特爾(Kenneth Little)、約翰.倫漢姆(John Wrenham)和伊莎貝爾.比德爾(Isabel Biddle)
  3. 跨學科學習之旅
    • 物理學、齒輪力學、人體解剖學
    • 師從解剖學家尤金.穆肖特(Eugène Mouchotte)博士
      • 系統學習人體結構、肌筋膜與內臟器官空間關係
    • 接觸順勢療法
  4. 身心靈探索
    • 瑜伽大師皮埃爾.伯納德(Pierre Bernard):領悟身心一體
    • 語義學家阿爾弗雷德.柯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的理論啟發
      • 線性因果模型不足以解釋生命現象
      • 理論不能替代經驗
      • 結締組織的膠體成分作為局部刺激影響全身的媒介
    • 威廉.蘇德蘭(William Garner Sutherland)的頭薦骨療法
    • 約翰.貝內特(John Bennett)的形而上學思想
    • 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關於肌肉緊張與負面情緒的理論
  5. 姿勢訓練和身體教育
    • 勞森-伍茲(Lawson-Woods)的10堂課模式
    • 珍妮特.李(Jeannette Lee)、愛莎.金德勒(Elsa Gindler)等人的工作
    • 與多羅西·諾特(Dorothy Nolte)、朱迪斯·阿斯頓(Judith Aston)合作開發教育方法
    • 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的啟發
    • 摩謝.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的身體教育方法
  6. 現代科學理論
    • 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張拉整體結構”(tensegrity structure)概念
  7. Rolfing的誕生
    • 1940年代在曼哈頓進行臨床實踐
    • 1950年代在歐美講授”結構動力學”
    • 1960年代在依莎蘭學院講學,事業走向巔峰
    • 1971年創辦羅夫結構整合研究院
    • 1977年著作《Rolfing:人體結構的整合》出版

參考資料:

  1. Feitis, R., & Demmerle, R. (1996). Remembering Ida Rolf. Rolf Institute.
  2. Jacobson E. Structural integration: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1 Sep;17(9):775-80. doi: 10.1089/acm.2011.0001. PMID: 21875349; PMCID: PMC3162380.
  3. Rolf, I. P. (1989). Rolfing: Reestablishing the natural alignment and structural integration of the human body for vitality and well-being. Healing Arts Press.
  4. https://rolfing.org/about/ida-p-rolf/
  5. https://fasciaresearchsociety.org/researcher/robert-schleip
  6. https://olanaturalhealing.com/dr-ida-p-rolf/
  7. https://www.structuralintegration.com/structural-integration/quotes-dr-rolf/
  8. https://londonrolfing.com/about-ida-rolf/
  9. https://brianrolfing.wordpress.com/dr-ida-rolf/
  10. https://si-nashville.com/2012/02/05/who-is-ida-rolf/
  11. https://kknews.cc/zh-tw/health/j856vz6.html
  12. http://redwoodempirerolfing.com/more-connections-between-emanuel-swedenborg-ida-rolf-william-sutherland-do/
  13. https://www.rolfing-london.co.uk/who-was-ida-rolf/
  14. https://rolfingstudiotoronto.com/the-work/about-ida-rolf/
  15. https://rolfguildusa.org/en/agsi-blog/399-document-vault/83-original-ideas-of-ida-p-rolf?start=1
  16. https://www.seanenglish.com/activebodytherapies/physio-synthesis
  17. https://www.staggsrolfing.com/ida.html
  18. https://www.wikidata.org/wiki/Q56185
  19. https://www.rolfingiowa.com/en/learn_more/about_ida_rolf/
  20. https://www.belgiumrolfing.com/moreau
  21. https://novo.pedroprado.com.br/wp-content/uploads/2016/12/160.pdf
  22. https://www.intuitiveembodiment.com/history

奧修談按摩

按摩是一種你可以開始學習但永遠不能學完的東西。它不斷繼續,經歷也不斷地變得越來越深刻。按摩是最微妙的藝術之一--它不只是一個技術的問題。它更是一個愛的問題。

首先學習技巧,然後我會教你剩下的。學習技巧--然後忘掉它。那麼,只是去感覺,通過感覺來移動。當你學的深入了,百分之九十的工作是由愛來完成的,百分之十由技巧。只是通過那個觸摸,一個愛的觸摸,有什麼東西在身體裏放鬆了。

如果你愛,並感覺對另一個人的同情,感覺他最終的價值;如果你不把它當作一個要被糾正的機械,而是一種有極大價值的能量;如果你感激他信任你,允許你和他的能量遊戲--那麼,漸漸地你會感覺好像你在演奏一個風琴。整個身體成為了風琴的鍵,你可以感到一種和諧在那個身體裏創造出來了。不僅僅那個人會得到幫助,你也會。

按摩是這個世界上需要的,因為愛已經消失了。從前愛人的某個觸摸就足夠了。母親觸摸孩子,和他的身體遊戲,那就是按摩;那就足夠了,超出需要了。那是很深的放鬆,那是愛的一部份。

但那從世界上消失了。漸漸地我們忘記了撫摸哪里,怎樣撫摸,撫摸要多深。事實上撫摸是最被遺忘的語言之一。我們在撫摸中變得幾乎笨拙,因為這個詞語被所謂的宗教人士污染了。他們給了它性的色彩。這個詞變得是性慾的,人們變得害怕。每個人都警惕不要被觸摸,除非他允許。

現在在西方另一個極端來到了。觸摸和按摩變成了性慾的。現在按摩只是對性的一個遮蓋,一塊遮羞布。事實上觸摸和按摩都不是性慾的。它們是愛的功能。當愛從它的高度上跌下來,它變成了性,那麼,它變得醜陋了。

文字來源:http://www.osho.tw/ebook/box1_07_31.htm

反璞歸真

因為近幾年同時從事物理治療師 ( physical therapist ) 的工作而在身體工作 ( bodywork ) 方面得到很多體悟,同時也因兼容學習武術、瑜珈、中醫結構治療等等也讓臨床的技巧獲得相當多的領會,然而即使已經儘量選擇適合自己且概念容易相容的課程來進修,還是常常在融合各家哲學、觀點和技法的同時,使自己做出的療程產生實質和意境上的變化,這種改變不能說是不好,相反地它其實符合我某方面的預期而在生命各階段展現不同的樣貌,但有時候還是會覺得自己太費力了,有太多造作的感覺。

在六月底和七月初這兩個周末完成 措尼仁波切所教的課程並持續練習後,上週二在一節身心再平衡 ( 能量平衡 ) 個案中迎來一個奇妙的時刻,就是當我不再追求「深層」和「效果」時,「表面」和「流動」帶來更多的禮物。其實先前已經有好多位長期案主跟我反映我的手法讓痛感增加許多,當時我自己認為那是融合許多新技巧而產生的質變,我知道自己在身體工作裡加入太多治療的滋味,我隱隱覺得那似乎是一個過程。

直到上周二陰錯陽差剛好有機會睡了午覺,在精神飽滿之下跟我持續一起工作很久的案主碰面,個案中我持續練習 措尼仁波切所教的,開闊和明晰伴隨熟悉的人、熟悉的時間和熟悉的技巧,我想起尼騰 Neeten 在訓練團體中所傳遞的輕和流動,同時憶起欽騰 Chintan 教的長潮和知識技巧,我觀察到「我所做的」和我自己以及案主有更緊密的聯繫,不需要費力,充滿了清晰,然後就發現我做出來的技巧更貼合身心再平衡 ( 能量平衡 ) Rebalancing 個案所原來要展現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體驗。

之後的幾天我做的個案也能延續這種感覺,有趣的是,我在診所提供的物理治療也同時改變了,變得更加精微和穩定,非常感謝這次的發生、以及促使這次發生的所有緣分,也謝謝案主們長期的陪伴和支持,期待未來能夠幫助和利益更多人。

回歸到身心的本初狀態

在全自費診所工作,我常常會因為要在第一次的療程找到患者症狀的成因並改善之而加快治療的速度,因此昨天一位相識20多年的好友在診間裡才會跟我說,他之前看我的貼文都是案主睡得很沉,為什麼換到他時會覺得超級痛的。其實主要的原因是我在工作室做的能量平衡個案與在診所提供的物理治療是兩種不同的服務,也因此我才會將兩種不同的場域工作,這也恰好是另一些朋友常問到的,為何我要回到醫療體系工作的原因。

治療和療癒本來就是有所差異的,之前我製作了影片文章心得加以說明,而現在我又有更進一步的解釋,那就是這是兩種不同的服務,雖然解決的問題或許相同,都是促進健康、緩解不適,但因為客戶本身的個別差異或是考量到當下的環境而有適合度的不同。例如有時候或有些人適合將不舒服的感覺視為身體和心理發出的訊號,從而往更深層的內在覺察與探究,踏上讓自己變得更通透和流動的道路;遇到另外不同的時機或是其他人則是需要擺脫、消除那些不舒服的感覺,讓他們回到正常的生活。正因為需求上的差異,提供的服務也會不一樣,於是我試著保留奧修能量平衡、頭薦骨共振等個案在工作室執行,然後如果有需要物理治療的人則引導到中西醫的診所改善他們的症狀。

然而這其中還是有一些彈性的,在實際的情況裡,選擇接受療癒個案的人可能也想消除症狀,選擇接受治療的患者也會需要抒發或整合感受,所以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竟成為太極的模樣。有了太極就讓我想到了無極,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陰陽皆由道所演變,而道又遵從萬物本來的樣子,所以無論治療還是療癒,都離不開本然,回歸到身心的本初狀態,或許可以是問題共同的解答或指引方向。

無論在工作室或是診所工作,我都很開心,因為無論是用療癒取向或是治療策略,最後看到接受者平靜、輕鬆的表情,就覺得這真是太棒了。

再遇尼騰

剛忙完碩士學位,雖然處在重新盤整生活的忙碌狀態,還是特別挪出兩天前往高雄普那生活空間參加 Neteen 尼騰老師的奧修能量平衡訓練團體,順便把自己從慣性中抽離,好好觀照和反省。

這兩天的早晨我都是睡到五點多自然醒,然後在市區中徒步、思考和覓食,因為這陣子我都在看關於量子力學的 YouTube 影片,所以邊走邊感受「觀測」、「概率」和心經中「五蘊皆空」的關聯性,配合著回顧自己的前半生,覺得相當有趣。前段時間因為朋友的介紹,我與一位心理諮詢師晤談了四個月,所以能夠慢慢回憶起幾十年來的種種往事,並有了重新消化的機會。我像看電影般的回想在高雄念大學、接觸藏傳佛教、交女朋友和學習能量平衡按摩,似乎人生最重要的事都跟這裡有關,但我大部分的生活和工作卻依舊在台北,真是很有意思。行走在寬闊的街道上,心胸也自然開朗起來,沿路看到好多新穎、有創意的店家開展起來,覺得這邊看起來像是退休者的天堂。

因為提早到了教室,所以有時間跟此次團體的助教姿陵聊天,發現她用功、投入的一面,覺得很棒,另一位助教 Vita 感覺也有自信許多。這次團體很特別,很多同學都是在業界從事身體按摩經驗已久,所以手感本來就很好,整體授課進度感覺也特別快。距離上次親炙尼騰之教誨已經3年有餘,對於他數十年如一日對傳遞靜心與身體工作的價值依然深深佩服,能夠護持一個開放、清晰和流動的環境,又可以維持德國工藝般的堅持和高標準。短短兩天我讓三位同學練習、老師示範和當教學的模特兒,感到超級滋養,而且原本上課之前因為工作過度施力而受傷的手,僅僅一天就完全康復,真的是賺到了。

還有一件很棒的事是,我好久沒有幫案主在不著衣的狀態做深層組織按摩,這次能夠有機會重新找回這種手感,是一種純粹的感動,沒有特別的目的,只是像跳舞或作畫一般地映照出心與手在身體上交互運行的軌跡,真的很美。尼騰說能量平衡個案是一種創造和感覺得藝術,我非常認同,也深深覺得這門藝術值得投入一生來研究和實踐。感謝晰流文化董事長 Nancy 的邀請,以及我的岳母和小姨子照顧我與同行的孩子,果然我還是需要多與他人接觸和流動,才能激發出不同的靈感。希望能夠將得到的一切美好分享給更多人,謝謝。

「鬆」到底好不好?

在診所裡遇到一位患者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到底是鬆比較好?還是不鬆比較好?因為他的韌帶鬆掉導致關節不穩定,而我在幫他降低肌肉的張力時請他要放鬆,於是他產生了到底是鬆好還是不鬆好的疑問。

我跟他說身體的鬆有兩種,一種是鬆弛的( loose ),另一種是放鬆的( relaxed ),中文看起來容易混淆,用英文來描述就很清楚。鬆弛是原本用來連接和穩定的張力因故下降,造成沒有辦法固定的很好,例如韌帶或是肌腱等結締組織鬆弛會讓關節的穩定性變差而影響動作控制;而放鬆是指肌肉處在不收縮的狀態同時維持正常的張力,例如泡溫泉或按摩時全身都不用力舒坦地躺著時身體很放鬆。

我們希望關節不要鬆弛,但又希望關節在休息時能夠處於放鬆的狀態,因為如果關節一直處於緊繃會影響動作的展現。相對地,肌肉鬆弛會造成無法順利收縮,但肌肉在做為結抗肌時的放鬆又可以促進動作的協調性。

整體來說,我們不希望身體有鬆弛的現象,而是希望能夠有良好、有效率的控制力,包含不需要用力的地方能夠自由地放鬆,達到節省能量、促進協調性,讓身心更能夠連結、合一,最後達到在動態及靜態下都能同時放鬆而專注的的冥想狀態。

個案結束後的叮嚀

以下是每次做完雷門的能量平衡個案後,特別對自己好、愛自己的三個方式(也鼓勵平時做):

熱敷或泡澡

◎ 個案結束後的幾天到幾週內,身體都還會處在持續整合的狀態,這是身體還原到良好健康狀態的一個過程,這個時候如果多喝水、多休息和照顧自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並建議可以在身體緊繃的地方熱敷。

◎ 熱敷以泡澡為佳,淋浴久一點也可以,水溫不用太熱,最好能夠溫熱到背部和兩個上手臂。用熱水袋和熱敷毯(墊)也可以,只要溫度注意不要太燙,時間也不要超過20分鐘。

◎ 如果有血壓較高的情況注意水溫只要比體溫高1、2度就好,不要泡超過心臟,注意維持水溫不要過熱或過冷,泡完要擦乾全身勿吹到冷風,身體不適時則停止泡澡。如果熱敷過程中有暈眩或不適就先暫停,再傳訊息跟雷門討論。

補充水份和優質蛋白質

◎ 喝水:乾淨不加糖(可加大黃瓜、檸檬或莓果)、不要喝冰水,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單次300 cc. 內,大約一杯馬克杯的容量)。飯前和飯後可喝但一次不要超過100 cc.。如果喝到排出來的尿液是透明無色時就一次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增加腎臟負擔。

◎ 多吃優質蛋白質及維生素C,讓身體能夠有原料自行合成膠原蛋白(木耳富含膠質而不是膠原蛋白)。

◎ 多攝取抗氧化的食物,例如多色蔬果,但水果如果太甜的話要注意攝取量。

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間

◎ 個案結束當天或接下來的幾天可能會有深層情緒釋放出現在夢境或是安靜時,此時需要給自己消化的時間,面對、允許及友善情緒。

◎ 做靜心冥想(動態和靜態都可以,動態的話推薦奧修亢達里尼或亂語靜心),也可沖澡或做自我淨化的儀式。

◎ 睡眠充足、迷你度假的感覺、let it be ~